劇情簡介:艾莉斯一覺醒來後,得知了丈夫的死訊。無所適從的她徘徊在夢和繼續進行的每一天之間。

導演:瑪麗琳·坎托(Marilyne Canto)

製片:Les Films de la Croisade(法國)

片長:22分鍾

出品時間:2005年

片種:劇情片

主演:瑪麗琳·坎托、Antoine Chappey,Louis Chappey

獲獎記錄:

2006年戛納電影節Gras Savoye評委會特別獎

2006年法國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大獎

2007年愷撒最佳短片

形象堅定、利索的瑪麗琳·坎托自15歲進入《海邊酒館》(Michel Lang)以來,一直演出不斷。作為演員的她曾在《記憶喪失的男人》(Enki Bilal)、《尋找一隻貓》(Cédric Klapisch)、《娜佳和河馬》(Dominique Cabrera)、《權利喜劇》(Claude Chabrol)等無數影片中露臉或領銜主演過。23歲時,瑪麗琳·坎托第一次自導了短片《麵條》,再接著的就是十八年後的《好夢成真》。

瑪麗琳·坎托除了自導自演,還把一家子人都搬到了《好夢成真》裏來了。丈夫Antoine Chappey 就是扮演《光榮歲月》(Indigènes)裏上校的那個,在《好夢成真》中還是主人公艾莉斯的伴侶,兒子也是瑪麗琳自己的兒子,角色都沒變,隻是改名換姓,使《好夢成真》上了一層濃厚的自傳色彩。好在片子的旨意並不是要搞自戀和自我宣揚,而是入心地描繪尋常人的“後生存”狀態,像基希洛夫斯基的《藍》、Manoel de Oliveira的《我要回家》,甚至Fran ois Ozon的《沙之下》那樣,都遵循了法國電影戀戀不舍的一種故事摹本:最親近的人突然因禍消失,幸存的人悲愴、掙紮、夢醒不分,想入非非。結果如何?

大概是為了暗示艾莉斯夢和醒的抉擇,《好夢成真》使用了黑白色,墨黑的夜和純白的清晨涇渭分明。艾莉斯的丈夫貝特朗像給她托夢那樣和她相見。艾莉斯穿了黑色的皮夾克,戴了墨鏡出現在咖啡館裏。丈夫和她幾句敘聊後就匆匆地說要離開。影片進行了很久以後才能發現那句話是一語雙關。艾莉斯醒來,臥室被過度曝光後有些像病房。她吃早餐,搭地鐵去公墓,去見情人,睡前安撫她的兒子;艾莉斯身影孑孓,但也看不出什麼異處來。

孩子父親的死,直到影片過了大半部才被正麵地揭示。那一場戲持續了差不多四分鍾(占了實際片長的五分之一),是《好夢成真》最有力的一段。在影片語言上,宣告死亡的方式可以千姿百態。與其在影片的開頭,讓艾莉斯在清晨忽然被宣告噩耗的電話鈴聲驚醒(像她後來敘述的那樣),導演更願意在影片的中場,當艾莉斯已經對沉痛隱忍了許久,當她的情緒穩定,才讓她在某個街角遇上故友,終於吐出心事,平淡無事的表象終於被驚破。這種編排次序十分符合艾莉斯矜持、不愛宣揚感情的個性。這時,角色也完全顛倒過來:瘦弱敏感的女友(Dinara Drukarova)反成了艾莉斯的安慰對象。女友除了傾聽艾莉斯,就說了六個“這不可能”,艾莉斯每次也隻回答:“是的,這是真的。”等艾莉斯離去,懷了孕的女友還靠在牆邊,手捂著臉哭。

那一哭,完美地影射了艾莉斯的悲傷。而艾莉斯本人盡管每夜隻能靠藥物入睡,夢裏重複和丈夫訣別的情景,卻絕少看見她流淚。一切都如從前:吃飯,休息,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去公園。但這時的艾莉斯被悲痛磨煉得更加生硬、直接,更懂得抓住心底最需要的東西。她見到尚且以“您”相稱的伴侶,不等對方寒暄完畢,就一下打斷:“對不起,我的時間不太多,我隻想做愛。”男人要給她他的電話時,她也不要。她說,給了沒用,給了我也不會打的。死亡給了她某種解放的力量,死亡都經受了,清清楚楚地做自己也就沒什麼可為難的了。導演兼女主角瑪麗琳使用了最低度的表演形式,表現人物豐厚的敏感度。

最後一幕是專為回答《好夢成真》的題旨的。艾莉斯清晨醒來,保持了最初的寧靜狀態。屋裏多出了兩個人:先前的男人躺在她的身邊,兒子走過來,稀奇、友好的神情裏還洋溢出尋回了父親似的興奮,小男孩向陌生人問好……在一縷雪白的陽光下把臥室籠罩得異常溫馨。

導演檔案:瑪麗琳·坎托(Marilyne Canto),1963年出生,法國演員、導演。畢業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國家劇院戲劇藝術學院。出演過《權利喜劇》等共30多部長片以及20多部短片、電視劇。導演作品:《麵條》(Nouilles,1987),《好夢成真》(2005),《是的,也許》(Oui,peut-être,2007),《一言為定》(C'estd'accord,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