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論魯迅的巨人文化特質(3 / 3)

正是由於“超級讀者”的參與,魯迅在“社會接受”階段才顯得十分重要起來,才奠定了他的巨人文化特質。但要指出的是,“知識讀者”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在這龐大的陣容中集中了我國現當代許多著名的作家和學者:錢玄同、孫伏園、林語堂、台靜農、黎錦明、許欽文、施蟄存、曹聚仁、阿英、蕭軍、蕭紅、王魯彥、葉聖陶、鄭振鐸、蕭乾、柯靈、艾蕪、沙汀、王統照、夏衍、洪深、胡風、吳組緗、張天翼、端木蕻良、曹靖華、許廣平、靳以、荒煤、周揚、秦牧、朱自清、敬隱漁、李長之、徐懋庸、許壽裳、趙家壁、胡繩、範文瀾、李何林、王瑤、嚴家炎、李澤厚、林非、王富仁、錢理群……在他們身後,還有兩千餘名中國魯研學會的會員以及世界各國研究魯迅的學者。正是由於他們的參與,魯迅才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各國人民的崇敬和讚揚,他的著作才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重視與歡迎,並產生巨大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50多年來已有30多個國家用50多種文字翻譯出版了他的作品,不少國家還出版了他的傳記和研究論著,世界上重要的百科全書和文學辭典都有關於他和介紹他的作品《阿Q正傳》的條目,各國的作者,尤其是亞、非、拉美的作者,對魯迅都有所論述,而今天一門獨立的學科——魯迅學又正在趨於成熟。可以說,沒有“知識讀者”,“超級讀者”對魯迅的評價隻能像荒原中稍縱即逝的霹靂和閃電,不可能產生長久的影響,因而“知識讀者”不僅為魯迅通向廣大讀者架設了一道聯結的橋梁,而且還成為“超級讀者”與廣大普通讀者相互融通的最佳媒介,“知識讀者”使魯迅的巨人文化特質成為一種現實。

魯迅的巨人文化特質盡管在“社會接受”階段已被“超級讀者”和“知識讀者”賦予,但這種賦予還是極不穩定的。魯迅固然因為“超級讀者”和“知識讀者”的重大作用才聲譽倍增,但如果沒有千千萬萬普通讀者的理解和接受,他的巨人文化特質也隻能是曇花一現。正因為在“個人接受”階段,千千萬萬普通讀者對他的敬愛和歡迎,他的克裏斯瑪的特質才日漸增長。在中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國外也有很多的反應。如荷蘭一位工人說:“魯迅的作品為我們展現了中國過去的圖景,它是中國文學的明珠。”澳大利亞一位工人說:“魯迅了解人民,小說表現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它使我對中國人民以及革命前的情況有所認識。”芬蘭一位工人說:“魯迅的作品使我驚喜,我們兩國之間距離很遠,習慣、文化、政治等等都不相同,但通過文學可以在各國人民之間建起橋梁。”從這些隻言片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各國人民對魯迅的理解和接受,正是這許許多多普通讀者的理解和接受,魯迅的巨人文化特質才能完整地被社會賦予。

魯迅的巨人文化特質既然是社會賦予的,它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二重性:一方麵是積極的、革命的;另一方麵又可能是消極的、保守的。曆史上的魯迅不止一次地被醜化、神化、聖化,便是巨人文化特質走向反麵的體現,不過它始終未能成為主流。魯迅本身的克裏斯瑪稟賦和他的克裏斯瑪的強大人格力量,使他積極的、革命的因素始終在他的巨人文化特質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正是魯迅魅力之所在。

以上對魯迅的巨人文化特質所作的探討僅是一個嚐試,目的是要把握其實質而不至於被它所累。一位哲人說得好:巨人之為巨人,是因為我們跪著的緣故。因此,麵對巨人,我們應該站著,而且要站到巨人的肩上去。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魯迅所熱切盼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