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論魯迅對新文化建設的表率作用(3 / 3)

5.反法西斯文化圍剿。魯迅的晚期適逢法西斯文化圍剿,法西斯文化對新文化尤其是左翼文化進行圍剿。作為思想已高度成熟的魯迅為捍衛新文化,毅然地選擇了左翼文化,成為“左聯”的一棵參天大樹,果敢地站在反法西斯文化圍剿的前列,展開了比五四時期更為英勇、更為激烈、更為堅決的鬥爭。他用來反圍剿的銳利武器——雜文,充分發揮了特殊的戰鬥作用和強大的威力。在這期間他寫下的雜文比前九年多兩倍,艱苦卓絕的鬥爭,使他作出了作為一個文化巨人特有的貢獻,也表現了他作為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集於一身的一代文化偉人的英雄本色。盡管左翼文化帶有那個特定時代的局限和不足,但作為當時文化的主潮對中國新文化的建設和中國革命的發展,畢竟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它的發展和壯大與魯迅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魯迅不愧是新文化建設的旗手和主將,這將永遠載入中國思想文化的史冊。

三、魯迅的價值體係對當代文化建設的影響

魯迅的價值體係是指魯迅的人格、魯迅的思想、魯迅的作品,魯迅為新文化建設作出的全部貢獻所蘊涵的文化價值,它隨著社會文化的演變,尤其是價值觀的變化而產生一定程度的擺幅,即使這種擺幅到了極限的程度,即使魯迅從經典成為曆史博物館的古典時,魯迅價值體係的那種強大的曆史穿透力所產生的影響仍然不會消逝,它不僅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而且在現在,甚至在將來,依然光芒四射。

魯迅的價值體係以不可遏製的強力對當代文化建設產生影響,這是因為當代文化是新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我們探討當代文化,追根溯源不能不對新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進行全麵的了解,不能不從新文化的代表人物魯迅那裏獲取科學的認識。當代中國不管什麼人,不管對魯迅持什麼態度,或崇敬,或歪曲,或貶低,或當做一塊“敲門磚”,但都不能忽視魯迅。如果過早地將魯迅當做“古典”,當做“曆史”,埋進博物館的塵埃中,就等於忘記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曆史,當代文化建設的進程就會受到阻礙,並產生偏移。

魯迅對當代文化建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1.魯迅批判、否定的思想文化體係所蘊涵的強烈的反封建的思想和改造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偉大工程的構想,具有強大的曆史和現實的穿透力,隻要產生封建思想的文化土壤和毒瘤一天沒有被鏟除幹淨,隻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全體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魯迅的思想就依然閃爍著不可磨滅的光彩,對當代中國產生影響,不管人們願意或者不願意,也不管魯迅當年希望他的文字速朽是多麼的真誠。

2.魯迅輝煌的文化業績對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昭示作用。當代中國,魯迅已成了社會科學諸多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哲學、曆史學、經濟學、倫理學、宗教、教育學、語言學、心理學、藝術學、文學、美學、文獻學、邏輯學、社會學等學科都饒有興趣和卓有成效地對魯迅進行了研究,並從魯迅那裏吸取了營養,況且魯迅也為我國社會科學增加了一門受到廣泛重視和日漸成熟的獨立學科——魯迅學。

3.魯迅的創作對當代文學的影響。魯迅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一個高峰,當代文學不僅從他的創作思想中得到啟迪,而且從他的藝術成就中也獲益匪淺。新時期以來各種文藝思潮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平心而論,確實湧現了不少優秀作家和優秀作品。有的在藝術技巧上甚至可以說超過了魯迅,這是值得可喜的現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至今未能出現人們企盼的魯迅那樣的大作家,這是為什麼呢?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作家僅僅注意了藝術的追趕和超越,而忽略了思想的追求,顯得浮躁和淺薄,況且遠未像魯迅那樣達到了內麵世界和外麵表現之差的消融,因而作品在整體上仍達不到魯迅的高度。作為創作的典範,魯迅作品的藝術魅力不會消逝。當然,文學創作不能定一家自尊,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應提倡各種藝術追求,提倡百花齊放,但倘若忽視了學習魯迅寶貴的藝術經驗,而隻將目光盯著現代派(當然向西方學習優秀的藝術也是應該的),以自我為中心,玩文學、玩人生、玩社會,當代文學的創作將走向一個怪圈,不可能產生偉大作家和偉大作品,躋身世界文學之林也隻能是一個美麗的夢想。

由上可見,魯迅對新文化建設的表率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發展,人們將越來越感受到他這種表率作用的偉大,也會從他的表率作用中進一步受到有益的啟迪,從而推動當代文化沿著魯迅等先驅開辟的新文化的航向不斷向前發展,這於民族無疑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