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論魯迅對新文化建設的表率作用(2 / 3)

第二,他以格式獨特新穎、內容幽昧難識的《野草》為中國現代文學留下了一部“奇書”,它是魯迅在藝術探索上的新成果,也是中國現代散文詩走向成熟的第一個裏程碑。

第三,他創造了簡約嚴明、清峻犀利的魯迅式雜文,融哲理思考與形象描述、精練的議論與深沉的抒情於一爐。本來,雜文“古已有之”,但到了魯迅才“侵入高尚的文學樓台”,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獨特的新文體。魯迅的雜文,在他生活、戰鬥的年代裏,對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的曆史進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是其他任何一個作家都難以做到的。

另外,作為文學家的魯迅,他的貢獻還不僅僅在於為新文學提供了大量文藝創作的精品,而且更在於為中國現代文藝理論批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概括了自己從文藝實踐和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並吸取古今中外文藝理論批評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相對完整的文藝思想體係,豐富了中國現代文藝理論批評的寶庫。

2.引進域外文化。在魯迅一生的文學活動中,翻譯、介紹外國文學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懷著普羅米修斯“偷火給人類”的滿腔熱情,希望通過翻譯的域外作品去喚醒和激發中國人民的鬥爭意識,並為中國新文學的發展提供借鑒。魯迅非常熱心於翻譯介紹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文學,特別是俄羅斯文學和十月革命後蘇聯的文學,曾譯過果戈理的《死魂靈》、法捷耶夫的《毀滅》、愛羅先坷的《童話集》,以及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盧那察爾斯基的《文藝與批評》、《文藝政策》等大量作品,譯作總計達310多萬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魯迅首先介紹了國外的新木刻技術,使中國已有一千五六百年曆史卻瀕死的木刻又複蘇過來,並由匠技成為獨立創造的一門真正的藝術,而且“成為了反帝反封建的最犀利的人民武器”,“以健全的現實主義,配合著人民的要求,緊迫著時代的動向,邁進了它的大步”。令人難忘的是魯迅逝世前的11天還應邀參觀了“第二回全國木刻展覽會”,為扶持木刻這門新興藝術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3.弘揚民族文化。魯迅有著深厚的國學基礎,加上他的勤奮苦學和潛心治學,使他成為博學多才的巨子,因此,他才得以不失民族文化固有之血脈,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第一,舊體詩歌的創作。魯迅的詩歌不多見,特別是舊體詩在其整個的文學創作遺產中所占的比重盡管不大,但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及富於民族傳統的完美的藝術形式,不能不讓人折服。正如郭沫若所說:“魯迅先生無心作詩人,偶有所作,每臻絕唱。或則犀角燭怪,或則肝膽照人。”

第二,古籍整理。在魯迅的一生中,整理輯錄古籍工作曾耗費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輯錄過古代史地、古典小說、博物等類佚書文物,校錄過古代文集、小說集,摘編過小說評論方麵資料,其整理古籍的麵真可謂廣。魯迅輯錄、校勘古籍的研究著作約有80萬字。

第三,文學史研究。據北京魯迅博物館所收集到的魯迅藏書來看,約有4000種,13000冊,其中除了較多數量的文學藝術書刊外,還有許多社會科學(其中涉及哲學、曆史、美學、經濟學、教育學、法律學、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宗教等學科)、自然科學(其中涉及天文、地理、醫學、農學、生物學、數學、化學、物理等學科)方麵的書籍,還有許多難得的珍本古籍、名著和珍貴的金石拓片等。這些藏書表明了魯迅潛心治學的曆程,也表明了他在學術研究上的頗多建樹絕不是偶然的。他寫下的一係列文學研究的專著(如《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曆史的變遷》、《漢文學史綱要》)和文章,開辟了中國文學曆史研究的新途徑、新方法。他的《中國小說史略》是第一部係統論述我國兩千年小說發展曆史的專著,是中國小說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它的誕生,結束了“中國之小說曆來無史”的局麵;他的《漢文學史綱要》為文學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翔實的材料和精彩獨到的見解,並將永載中國文學研究的史冊。

4.扶持、培養文化新戰士。作為青年的導師和朋友,魯迅一生為扶持和培養文化新戰士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可謂“俯首甘為孺子牛”。他一生接待了大約500名來訪的青年;拆閱約1200個青年給他的來信,並親自給他們回信約3500封;此外,魯迅所編輯的報刊、雜誌、叢書有40種,為青年作者寫序或跋的書約有55種;為青年校閱、編選、介紹的書約有54種。經魯迅關懷和幫助成長的青年作家的隊伍中,我們看到蕭紅、蕭軍、柔石、殷夫、葉紫、巴金、丁玲、胡風……他們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驕傲。特別令人感動的是在魯迅生命的最後十幾天裏,當他得知被他稱讚“得到世界的讀者”的葉紫病重住院,急需用錢時,便慨然拿出50元錢,然而此時的他病魔纏身、生活也很拮據。魯迅到底為新文化隊伍培育了多少戰士?他們又為新文化的建設作出了怎樣的貢獻?這恐怕是無法統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