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附:夏衍大事年表(2 / 3)

與秦似、孟超、聶紺弩、宋雲彬等創辦雜文刊物《野草》,在8月的創刊號上發表《舊家的火葬》一文,同時期發表《野草》等散文、隨筆。

1941年(民國30年)42歲

1月爆發“皖南事變”,撤離桂林赴香港。

4月參與創辦《華商報》,任社務委員、黨支部書記,主持文藝副刊,並任鄒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周刊編委。創作中篇小說《春寒》。

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受周恩來急電指示組織戲劇界轉赴西南各地。

1942年(民國31年)43歲

1月化名黃坤,與金山、司徒慧敏、蔡楚生、王瑩、鬱風、金仲華、張雲喬、謝和賡、鄭安娜等16人偷渡伶仃洋,經澳門、台山、柳州返回桂林。與田漢、洪深合作話劇《再會吧,香港》,在桂林演出時被禁,後改名為《風雨同舟》仍在桂林上演。

4月赴重慶,任中共南方局辦事處文化組副組長,負責文化界的統戰工作。為《新華日報》特約評論員,撰寫時評及雜文。

6月創作四幕話劇《水鄉吟》。

8月完成五幕話劇《法西斯細菌》,10月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上演。

1943年(民國32年)44歲

1月與於伶、金山等人創辦中國藝術劇社。

4月將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複活》改編為六幕話劇,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上演。

9月與於伶、宋之的合作五幕話劇《戲劇春秋》。

1944年(民國33年)45歲

8月任《新華日報》代總編輯,撰寫“歐洲戰事述評”。9月雜文集《邊鼓集》由重慶美學出版社出版。1945年(民國34年)46歲

春季四幕話劇《芳草天涯》改定,9月由中國藝術劇社在重慶上演,《新華日報》開展討論與批判。

8月日本投降,毛澤東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為《新華日報》采寫“本報訊”和“本報特寫”。

9月回上海籌辦《救亡日報》的複刊事宜。

10月《救亡日報》更名為《建國日報》複刊,任總編輯,一周後被國民黨查封。

1946年(民國35年)47歲

年初在上海《世界晨報》開設“蚯蚓眼”專欄,發表時評、雜感。

與金仲華、姚溱等編《消息》半周刊。

7月赴南京梅園新村中共代表團工作。

10月逗留於香港,等待赴新加坡的入境簽證,期間任中共香港工作委員會成員,南方分局(中共中央香港分局,1949年2月更名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成員,香港文委書記。

1947年(民國36年)48歲

3月化名抵達新加坡,向華僑領袖陳嘉庚傳達中共中央軍政方針,並應陳嘉庚、胡愈之邀請任《南僑日報》主筆,半年後因化名被新加坡當局識破,被禮送出境,返回香港任《華商報》編委,與六位友人合作開設“七人影評”專欄,用各種筆名撰寫雜文、政論、隨筆、影評。

8月在《群眾》周刊設“茶亭雜話”專欄,署名汪老吉。

1948年(民國37年)49歲

6月在香港《群眾》雜誌開設“蝸樓隨筆”專欄,在香港參與策動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主任錢昌照起義,參與策動國民黨上海海關關長丁貴堂起義。

創作電影劇本《戀愛之道》,香港南群影業公司攝製,歐陽予倩導演。

10月任香港工委書記,負責與各民主黨派的聯絡,為籌備召開新政協,先後送李濟深、沈鈞儒、黃炎培、葉聖陶、曹禺等到河北解放區。

1949年 50歲

將葛琴的同名小說改編為電影劇本《結親》(又名《風雨江南》),由香港南群影業公司攝製,章泯導演。

4月南京解放,以新華社香港分社的名義舉行慶祝酒會。月底,與潘漢年、許滌新奉命北上。

5月初抵達北平,受毛澤東、周恩來委派,為接管上海南下,途經濟南到丹陽第三野戰軍總部會見陳毅。下旬,隨軍進駐上海,任華東軍事管製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兼文藝處處長,負責文化新聞單位的接管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與華東局宣傳部合一辦公,任華東局暨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

7月當選為中國文聯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當選為委員。

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中蘇友好協會上海分會成立,任副會長。

在《新民晚報》上開設“燈下閑話”專欄。

10月1日出席開國盛典。

1950年 51歲

3月華東局與上海市分開,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上海市文化局局長。

8月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成立,兼任院長。

9月創作電影劇本《人民的巨掌》,昆侖影業公司攝製,陳鯉庭導演。

1951年 52歲

5月隨同林伯渠、沈鈞儒赴蘇聯參加“五一”節觀禮活動。

6月隨同沈鈞儒率團赴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訪問。

7月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展開(5月20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被迫作檢討,8月在《人民日報》刊出《從〈武訓傳〉的批判檢討我在上海文化藝術界的工作》。

1952年 53歲

3月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成立,任首任所長。

5月文藝界整風運動開始,被免去上海市委宣傳部長一職,任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

1953年 54歲

創作五幕六場話劇《考驗》。

1954年 55歲

1月與丁西林、謝冰心等率中印友好代表團赴印度、緬甸訪問。

1955年 56歲

4月參加黨的全國代表

會議。

5月受潘漢年冤案牽連,在北京被隔離,接受中組部審查。

7月到文化部工作,任副部長、黨組成員,負責電影和外事工作。

1956年 57歲

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電影劇本,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桑弧導演。

1957年 58歲

1月與歐陽予倩、田漢、陽翰笙等提出“舉辦話劇運動五十周年紀念及搜集整理話劇運動資料出版話劇史料集的建議”。(1958年2月出版《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第一集,1959年4月出版第二集,1963年4月出版第三集)

5月全黨整風轉為反右運動。審查結束後任文化部黨組副書記。

8月在作家協會黨組擴大會議第十七次會議上作所謂“爆炸性”發言。

1958年 59歲

3月將茅盾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改編成電影劇本,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水華導演。

1959年 60歲

3月《雜文與政論》一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4月將陶承自傳《我的一家》改編成電影劇本《革命家庭》,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水華導演。《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一書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9月《夏衍選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60年 61歲

7月當選為第三屆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常務理事。

1961年 62歲

初春因心髒病赴蘇州休養。

6月“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在北京新僑飯店召開,主持會議,製定“電影三十二條”,並將在會議上的講話整理成《提高電影質量的幾個問題》一文在《電影藝術》第四期發表。

1962年 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