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1歲
10月30日(農曆九月初八)出生於浙江省杭州慶春門外嚴家弄27號(今50號),名沈乃熙,字端軒。祖籍河南開封,南宋時移居臨安。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4歲
1月2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父沈學詩中風去世,年僅48歲。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7歲
入私塾“破蒙”。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9歲
2月進杭州正蒙小學二年級。
1910年(宣統二年)11歲輟學在家自修,學做農活。
1912年(民國元年)13歲入德清縣立高小。
1914年(民國3年)15歲高小畢業,因無力升學進杭州泰興染坊當學徒。
1915年(民國4年)16歲9月由德清縣公費保送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染色科。
1919年(民國8年)20歲受“五四”運動影響,投入杭州愛國學生運動;10月參與創辦進步刊物《雙十》(後改名為《浙江新潮》),以“宰白”為筆名,在“隨感錄”專欄中發表文章。
1920年(民國9年)21歲
8月“甲工”畢業,經校長許炳堃推薦以公費保送到日本留學。
9月下旬到達東京,補習日語。
1921年(民國10年)22歲
2月初考入日本福岡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一
年預科。
1922年(民國11年)23歲
4月入本科學習。
大量閱讀外國文學名著。
1923年(民國12年)24歲
10月研讀馬恩經典著作,參加日本進步學生組織的“社會科學研究會”。
在《創造日彙刊》、《獅吼》、《民國日報》副刊等處陸續發表作品。
1924年(民國13年)25歲
11月初在日本門司受到孫中山先生的接見並由李烈鈞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
譯菊池寬《戲曲論》(即《戲劇研究》)。
1926年(民國15年)27歲
3月明治專門學校畢業,獲工學士學位。
4月入九州帝國大學工學部冶金科。
10月赴東京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駐日神田總支部常委、組織部長。
1927年(民國16年)28歲
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東京國民黨西山會議派搗毀屬左派的駐日神田總支部,被迫離東京經神戶、長崎潛回上海。
5月經鄭漢先、龐大恩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編入閘北區第三街道支部,在提籃橋、楊樹浦一帶從事工人運動,同時在立達學園、上海勞動大學任教。經吳覺農推介為開明書店編寫教科書《物理學》,翻譯倍倍爾《婦女與社會主義》。
1928年(民國17年)29歲
翻譯出版本間久雄《歐洲近代文藝思潮概論》、金子洋文《地獄》、柯倫泰《戀愛之路》等。
在內山書店結識魯迅和日本友人尾崎秀實、山上正義。
1929年(民國18年)30歲
6月與鄭伯奇、陶晶孫等創辦上海藝術劇社,於翌年1月進行首次公演。
9月被聘為中華藝術大學文科主任。
由閘北區第三街道支部調出,參與籌備組建“左翼作家聯盟”。
10月出版譯著《母親》第一部(高爾基著),第二部於翌年11月印行。
1930年(民國19年)31歲
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當選為執行委員。
3月出版《藝術》月刊,6月出版《沙侖》月刊,任主編,發表第一篇關於電影的文章《有聲電影的前途》。
4月與蔡淑馨完婚。
8月與田漢等人成立“左翼劇團聯盟”,後改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
1931年(民國20年)
32歲
9月女兒沈寧出生。
1932年(民國21年)33歲
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成員。5月與錢杏邨、鄭伯奇三人分別化名黃子布、張鳳梧、席耐芳,任明星電影公司編劇顧問。
7月建立“劇聯”領導的“影評人”小組,在《晨報·每日電影》發表影評。
期間創作一係列電影劇本:《狂流》,明星影片公司攝製,程步高導演;《上海二十四小時》,明星影片公司攝製,沈西苓導演;《時代的兒女》,明星影片公司攝製,李萍倩導演。
1933年(民國22年)34歲
2月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在上海成立,與聶耳、沈西苓分別負責文學部、組織部和宣傳部的工作。
3月黨的電影小組成立,任組長。
創作電影劇本《前程》,明星影片公司攝製,程步高、張石川等導演;《壓迫》,明星影片公司攝製,高梨痕導演;《同仇》,明星影片公司1934年攝製,程步高導演。
11月“上海電影界鏟共同誌會”向上海各電影院發出“警告”,聲稱對陳瑜(田漢)、沈端先(夏衍)、卜萬蒼、胡萍、金焰等所導演、所編劇、所主演之各項鼓吹階級鬥爭、貧富對立的“反動電影”一律不予放映,否則必以暴力手段對付。
1934年(民國23年)35歲
10月在反動當局迫害下,被迫退出明星影片公司,與司徒慧敏等組成電通影片公司。
與洪深、鄭正秋、阿英等集體創作電影劇本《女兒經》,明星電影公司攝製,程步高、張石川等導演。
1935年(民國24年)36歲
3月根據田漢的提綱創作電影劇本《風雲兒女》,電通影片公司攝製,許幸之導演。
創作電影劇本《自由神》,電通影片公司攝製,司徒慧敏導演。
創作電影劇本《壓歲錢》,明星影片公司攝製,張石川導演。
5月因叛徒出賣被追捕,避居在卡德路白俄公寓,期間創作多幕劇《賽金花》和獨幕劇《都會的一角》。
1936年(民國25年)37歲
6月發表報告文學《包身工》。
10月與周揚、章漢夫等人恢複“文委”,積極開展救亡戲劇、電影、音樂運動,撰寫時事述評。
1937年(民國26年)38歲
初春創作三幕話劇《上海屋簷下》。
4月初母親徐繡笙去世,秘密赴杭州奔喪。
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上海文藝界救亡協會成立,當選為理事。由潘漢年介紹在上海初見周恩來,從此以文化人的身份從事抗日統戰和新聞工作。
8月《救亡日報》創刊,任總編輯、黨支部書記。同月兒子沈旦華出生。
11月上海淪陷,《救亡日報》被查封。
12月與潘漢年離開上海經香港抵達廣州。
1938年(民國27年)39歲
1月《救亡日報》在廣州複刊。
9月創作四幕話劇《一年間》。
10月廣州淪陷,帶領《救亡日報》同人長途跋涉,經三水、柳州達桂林。
1939年(民國28年)40歲
1月《救亡日報》在桂林複刊,主持社務,撰寫大量時評、社論。
10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桂林分會在廣西成立,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成員。
創作電影劇本《白雲故鄉》,首次公開在影片中署名夏衍編劇,影片由香港大地影業公司於1940年攝製,司徒慧敏導演。
1940年(民國29歲)41歲
創作四幕話劇《心防》與《愁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