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在人與神的界河中擺渡(1 / 1)

--觀越劇電視劇《媽祖》

眼下正在央視戲劇頻道播出的六集越劇電視劇《媽祖》,筆者有幸先睹為快。感覺這是自恢複媽祖信仰近三十年間,最為成功的文藝作品之一。西方有句俗語:“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媽祖在全球有一億信眾,那麼,一億信眾的心中就有一億個媽祖形象。如何塑造被媽祖信眾廣泛認可的媽祖形象,尤其是媽祖故鄉人民認可的“媽祖”形象,一直是莆田和全國文藝工作者竭盡心力奮鬥的目標,也可說是“神聖任務”。

感謝錢慧們(當然包括劇作家鄭懷興及劇組主創人員),為我們塑造了至今為止最接近我們信眾想象的媽祖形象。作為漁民的兒子,我有足夠的自信我的鄉親我的同行中不少人會與我持同樣看法的。

我查了王武龍主編的《媽祖的傳說》(1992年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懷興選了其中八則傳說作為素材。真正的民間故事邏輯混亂,前後矛盾,人物性格相悖,甚至給人“豈有此理”的感覺,卻洋溢著生活原生態的清新,散發著“人民性”的芬芳,是藝術家唯一的營養,也是哲學和宗教最廣袤和堅強的土壤和基石。正因此,作為我國著名戲曲作家鄭懷興才會選上這一題材,並進行了長達四年的艱苦創作和反複修改,在人與神兩界之間反複梳理,刻畫著能夠為最廣大觀眾接受和認可的林默娘生動感人形象。從舞台劇到電視劇,林默娘從人到神,又從神到人,從傳說複原為真實,從飄到仙界的至美到人間生活的庸常瑣屑,從藝術的誇張到顯示的合理,懷興再度把握上都努力恰到好處,在媽祖題材藝術品的創作上達到了一個高峰。

在懷興的精神世界裏,傳統儒道信仰和現代西方哲學思想兼收並蓄,融會貫通。他把它們貫注到他的戲曲創作之中,產生了別人難以企及和臨摹的作品個性。當然,哲學上的事情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否則,這世界上作家,藝術家便會像“高級教授”一樣泛濫成災了。在《媽祖》中,懷興繼續發揮他的優勢:他讓小默娘背誦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讓她幼小的心靈涉入傳統文人的濟世情懷;玄通道士作為媽祖的導師,對引領她麵對廣闊無限波翻雲滾得大海(也就是現實世界),並與之抗衡,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最鮮明的觀點也就是林默娘脫口而出的“救人即自救”,顯然帶著濃厚的佛家色彩和西方現代派的精華(積極成分),是懷興賦予傳統媽祖信仰以全新的思想內涵,散發著理性的光輝。

一部藝術史幾乎等於同一部愛情史,民間故事更是充斥著五花八門的傳奇愛情。端莊美麗達到“天上聖母”、“天後”、“天妃”、“和平安神”境界的林默娘,她的感情世界一直是個謎。愈是個謎,愈加引發廣泛的猜想、追思和想象。“五四”時人吳虞有詩曰:“英雄若是無兒女,千古山河漫寂寥。”(這裏“兒女”不是指“生男育女”,而是“兒女私情”,特此說明,以免有反對國策之嫌。)作為資深作家,懷興深諳其中三味,他理解戲曲和電視劇廣大觀眾的願望:他讓林默娘最終嫁給了才貌雙全的狀元郎(這是最古老的莆仙戲套路)。懷興知道,如果塑造了一個完美無缺的媽祖形象,那就是一部作品的最大缺陷,他的筆下,媽祖是調皮的,是可愛的。她頂嘴、翻牆、爬樹,甚至撒一點謊,裝一點鬼臉……可惜二度創作無法完全把握劇作家的意詣。

把舞台劇拍成電視劇,原本窄小的舞台擴大到大自然的無限空間,把每場幾百上千的戲劇觀眾擴大到難以計數的電視觀眾……這無疑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也讓戲曲導演和演員麵臨嚴峻的挑戰,戲曲注重表演程式和形體動作,而電視劇則大量采用近景和特寫鏡頭表現臉部表情。在《媽祖》中,除了主演錢慧外,其餘演員的臉部表情都差強人意,不少場麵上站成一排當“觀眾”,對主要演員的表演缺乏必要的反應和配合。畫麵的拍攝和剪輯都有“硬傷”:北宋的海灣中為何停泊著帶機器的木帆船;林洪毅蒙難的那場狂風暴雨,林默娘與母親在湄洲島的家中竟安靜的出奇,即使到了海邊,那輕輕吹拂額上發絲的風其風力肯定不及四級,林惟愨和阿牛落海的畫麵波浪太小了,海水的顏色也不對,一看就是在淺水灘拍的。隻有兩次插入的驚濤拍擊礁石的畫麵,才準確地表現出導致海難發生的惡劣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