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五台山宋江參禪雙林渡燕青射雁(1)(2 / 3)

眾人齋罷,宋江與魯智深跟隨長老來到方丈內。至晚,閑話間,宋江求問長老道:“弟子與魯智深本欲從師數日,指示愚迷,但以統領大軍,不敢久戀。我師語錄,實不省悟。今者拜辭還京,某等眾弟兄此去前程如何,萬望吾師明彰點化。”智真長老命取紙筆,寫出四句偈語:

當風雁影翻,東闕不團圓。

隻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

寫畢,遞與宋江道:“此是將軍一生之事,可以秘藏,久而必應。”宋江看了,不曉其意,又對長老道:“弟子愚蒙,不悟法語,乞吾師明白開解,以釋某心前程凶吉。”智真長老道:“此乃禪機隱語,汝宜自參,不可明說。恐泄天機。”長老說罷,喚過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與汝前程永別,正果將臨。也與汝四句偈去,收取終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

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魯智深拜受偈語,讀了數遍,藏於身邊,拜謝本師。智真長老道:“吾弟子記取其言,休忘了本來麵目。”又歇了一宵,次日,宋江、魯智深並吳用等眾頭領辭別長老下山,眾人便出寺來。智真長老並眾僧,都送出山門外作別。

不說長老眾僧回寺,且說宋江等眾將下到五台山下,引起軍馬,星火趕來。眾將回到軍前,盧俊義、公孫勝等接著宋江眾將,都相見了。

宋江便對盧俊義等說五台山眾人參禪設誓一事,將出禪語與盧俊義、公孫勝看了,皆不曉其意。蕭讓道:“禪機法語,等閑如何省的!”眾皆嗟訝不已。

宋江傳令催趲軍馬起程。眾將得令,催起三軍人馬,望東京進發。

在路行了數日,五軍前進到一個去處,地名雙林渡。宋江在馬上正行之間,仰觀天上,見空中數行塞雁,不依次序,高低亂飛,都有驚鳴之意。宋江見了,心疑作怪,又聽得前軍喝采,使人去問緣由。飛馬回報:原來是浪子燕青,初學弓箭,向空中射雁,箭箭不空,卻才須臾之間,射下十數隻鴻雁,因此諸將驚訝不已。宋江教喚燕青飛馬前來。這燕青頭戴著白範陽遮塵氈笠兒,身穿著鵝黃澦絲衲襖,騎一匹五明紅砂馬,彎弓插箭,飛馬而來,背後馬上捎帶死雁數隻,來見宋江。下馬離鞍,立在一邊。宋公明問道:“恰才你射雁來?”燕青答道:“小弟初學弓箭,見空中群雁而來,無意射之,不想箭箭皆中。誤射了十數隻雁。”

宋江道:“為軍的人,學射弓箭是本等的事;射的親親:準。是你能處。我想,賓鴻避暑寒定,離了天山,銜蘆渡關,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此賓鴻仁義之禽,或數十,或三五十隻,遞相謙讓,尊者在前,卑者在後,次序而飛,不越群伴,遇晚宿歇,亦有當更之報;且雄失其雌,雌失其雄,至死不配,不失其意。此禽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備:空中遙見死雁,盡有哀鳴之意,失伴孤雁,並無侵犯,此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為義也;依次而飛,不越前後,此為禮也;預避鷹雕,銜蘆過關,此為智也;秋南冬北,不越而來,此為信也。此禽五常足備之物,豈忍害之?天上一群鴻雁,相呼而過,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卻射了那數隻,比俺弟兄中失了幾個,眾人心內如何?兄弟今後不可害此禮義之禽。”燕青默默無語,悔罪不及。宋江有感於心,在馬上口占詩一首詩道:

山嶺崎嶇水渺茫,橫空雁陣兩三行。

忽然失卻雙飛伴,月冷風清也斷腸。

宋江吟詩罷,不覺自己心中淒慘,睹物傷情。當晚屯兵於雙林渡口。宋江在帳中,因複感歎燕青射雁之事,心中納悶,叫取過紙筆,作詞一首:

楚天空闊,雁離群萬裏,恍然驚散。

自顧影,欲下寒塘,正草枯沙淨,水平天遠。

寫不成書,隻寄得相思一點。

暮日空濠,曉煙古塹,訴不盡許多哀怨!

揀盡蘆花無處宿,歎何時玉關重見?

嘹嚦憂愁嗚咽,恨江渚難留戀。

請觀他春晝歸來,畫梁雙燕。

宋江寫畢,遞與吳用、公孫勝看。詞中之意,甚有悲哀憂戚之思。

宋江心中鬱鬱不樂。當夜吳用等設酒備肴,飲酌盡醉方休。

次日天明,俱各上馬,望南而行。路上行程,正值暮冬,景物淒涼,宋江於路此心終有所感。不則一日,回到京師,屯駐軍馬於陳橋驛,聽候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