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宋公明奉詔破大遼陳橋驛滴淚斬小卒(1)(1 / 3)

古風一首:

大鵬久伏北溟裏,海運搏風九萬裏。

丈夫按劍居蓬蒿,時間談笑鷹揚起。

縣官失政群臣妒,天下黎民思樂土。

壯哉一百八英雄,任俠施仁聚山塢。

宋江意氣天下稀,學究謀略人中奇。

折馘擒俘俱虎將,披堅執銳盡健兒。

艨艟戰艦環湍瀨,劍戟短兵布山寨。

三關部伍太森嚴,萬姓聞風俱膽碎。

惟誅國蠹去貪殘,替天行道民盡安。

隻為忠貞同皦日,遂令天詔降梁山。

東風拂拂征袍舞,朱鷺翩翩動鉦鼓。

黃封禦酒遠相頒,紫泥錦綺仍安撫。

承恩將校舒衷情,焚香再拜朝玉京。

天子龍顏動喜色,諸侯擊節歌升平。

汴州城下屯梟騎,一心報國真嘉會。

盡歸廊廟佐清朝,萬古千秋尚忠義。

話說當年有大遼國王,起兵前來侵占山後九州邊界,兵分四路而入,卻擄山東、山西,搶掠河南、河北。各處州縣申達表文,奏請朝廷求救。先經樞密院,然後得到禦前。所有樞密童貫同太師蔡京、太尉高俅、楊戩商議,納下表章不奏,隻是行移鄰近州府,催趲各處徑調軍馬前去策應。正如擔雪填井一般。此事人皆盡知,隻瞞著天子一個。

適來四個賊臣設計,叫樞密童貫啟奏,將宋江等眾要行陷害,不期那禦屏風後轉出一員大臣來喝住,正是殿前都太尉宿元景。便向殿前啟奏道:“陛下,宋江這夥好漢方始歸降,百單八人,恩同手足,意若同胞,他們決不肯便拆散分開,雖死不舍相離。如何又要害他眾人性命?

此輩好漢,智勇非同小可,倘或城中翻變起來,將何解救?如之奈何?

現今遼國興兵十萬之眾,侵占山後九州所屬縣治,各處申達表文求救。

累次調兵前去征剿交鋒,如湯潑蟻。賊勢浩大,所遣官軍,又無良策可退,每每隻是折兵損將,惟瞞著陛下不奏。以臣愚見,正好差宋江等全夥良將,部領所屬軍將人馬,直抵本境,收伏遼國之賊。令此輩好漢建功進用,於國實有便益。微臣不敢自專,乞請聖鑒。”天子聽罷宿太尉所奏,龍顏大喜。巡問眾官,俱言有理。天子大罵樞密院童貫等官:“都是汝等讒佞之徒、誤國之輩,妒賢嫉能,閉塞賢路,飾詞矯情,壞盡朝廷大事!姑恕情罪,免其追問。”天子親書詔敕,賜宋江為破遼都先鋒,盧俊義為副先鋒,其餘諸將,待建功加官受爵。就差太尉宿元景,親齎詔敕,去宋江軍前行營開讀。天子退朝,百官皆散。

且說宿太尉領了聖旨出朝,徑到宋江行寨軍前開讀。宋江等忙排香案,拜謝君恩,開讀詔敕:

製曰:舜有天下,舉皋陶而四海鹹服;湯有天下,舉伊尹而萬民俱安。朕自即位以來,任賢之心,夙夜靡怠。近得宋江等眾,順天護國,秉義全忠。如斯大才,未易輕任。今為遼兵侵境,逆虜犯邊。敕加宋江為破遼兵馬都先鋒使,盧俊義為副先鋒。其餘軍將,如奪頭功,表申奏聞,量加官爵。就統所部軍馬,克日興師,直抵巢穴,伐罪吊民,掃清邊界。所過州府,另敕應付錢糧。如有隨處官吏人等不遵將令者,悉從便益處治。故茲製示,想宜知悉。

宣和四年夏月日當下宋江、盧俊義等跪聽詔敕已罷,眾皆大喜。宋江等拜謝宿太尉道:“某等眾人,正欲如此與國家出力,立功立業,以為忠臣。今得太尉恩相力賜保奏,恩同父母。隻有梁山泊晁天王靈位未曾安厝,亦有各家老小家眷未曾發送還鄉,所有城垣未曾拆毀,戰船亦未曾將來。有煩恩相題奏,乞降聖旨,寬限旬日,還山了此數事,整頓器具槍刀甲馬,便當盡忠報國。”宿太尉聽罷大喜,回奏天子。即降聖旨,敕賜庫內取金一千兩、銀五千兩、彩段五千匹,頒賜眾將。就令太尉於庫藏開支,去行營俵散與眾將。原有老小者,賞賜給付與老小,養膳終身;原無老小者,給付本身,自行收受。宋江奉敕謝恩已畢,給散眾人收訖。宿太尉回朝,吩咐宋江道:“將軍還山,可速去快來。先使人報知下官,不可遲誤!”有詩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