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張順鑿漏海鰍船宋江三敗高太尉(1)(1 / 3)

詩曰:

乾坤日月如梭急,萬死千生如瞬息。

隻因政化多乘違,奮劍揮刀動白日。

梁山義士真英豪,矢心忠義淩雲霄。

朝廷遣將非仁義,致令壯士心勞忉。

高俅不奉朝廷意,狡獪縈心竟妖魅。

詔書違戾害心萌,濟州黎庶肝塗地。

仁存方寸不在多,機關萬種將如何?

九重天遠豈知得,紛紛寰海興幹戈。

話說高太尉在濟州城中帥府坐地,喚過王煥等眾節度商議,傳令將各路軍馬,拔寨收入城中;叫見在節度使俱各全副披掛,伏於城內;各寨軍士盡數準備,擺列於城中;城上俱各不豎旌旗,隻於北門上立黃旗一麵,上書“天詔”二字。高俅與天使眾官,都在城上,隻等宋江到來。

當日梁山泊中先差沒羽箭張清,將帶五百哨馬到濟州城邊,周回轉了一遭,往北去了。須臾,神行太保戴宗步行來探了一遭。人報與高太尉,親自臨月城月城:城外屏護城門的半圓形小城,又叫甕城,上女牆女牆:城上的矮牆。邊。左右從者百餘人,大張麾蓋,前設香案,遙望北邊。宋江軍馬到來,前麵金鼓五方旌旗,眾頭領簸箕掌、栲栳圈,雁翅一般擺列將來。當先為首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在馬上欠身,與高太尉聲喏。高太尉見了,使人在城上叫道:“如今朝廷赦你們罪犯,特來招安,如何披甲前來?”宋江使戴宗至城下回複道:“我等大小人員,未蒙恩澤,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望太尉周全,可盡喚在城百姓耆老一同聽詔,那時承恩卸甲。”高太尉出令,叫喚在城耆老百姓盡都上城聽詔。無移時,紛紛滾滾盡皆到了。宋江等在城下,看見城上百姓老幼擺滿,方才勒馬向前。鳴鼓一通,眾將下馬。

鳴鼓二通,眾將步行到城邊。背後小校牽著戰馬,離城一箭之地,齊齊地伺候著。鳴鼓三通,眾將在城下拱手,共聽城上開讀詔書。那天使讀道:

製曰:人之本心,本無二端。國之恒道,俱是一理。作善則為良民,造惡則為逆黨。為惡黨者,此非正命,深可憫焉。朕聞梁山泊聚眾已久,不蒙善化,未複良心。今差天使頒降詔書,除宋江,盧俊義等大小人眾所犯過惡,並與赦免。其為首者,詣京謝恩;協隨助者,各歸鄉閭。毋違朕意,以負汝懷。嗚呼,速沾雨露,以就去邪歸正之心;毋犯雷霆,當效革故鼎新之意。故茲詔示,想宜悉知。

宣和年月日當時,軍師吳用正聽讀到“除宋江”三字,便目視花榮道:“將軍聽得麼?”卻才讀罷詔書,花榮大叫:“既不赦我哥哥,我等投降則甚!”

搭上箭,拽滿弓,望著那個開詔使臣道:“看花榮神箭!”一箭射中麵門。眾人急救。城下眾好漢一齊叫聲:“反!”亂箭往城上射來。高太尉回避不迭。四門突出軍馬來,宋江軍中,一聲鼓響,一齊上馬便走。城中官軍追趕,約有五六裏回來,隻聽得後軍炮響,東有李逵引步軍殺來,西有扈三娘引馬軍殺來,兩路軍兵,一齊合到。城內官軍隻怕有埋伏,都急退時,宋江全夥卻回身卷殺將來。三麵夾攻,城中軍馬大亂,急急奔回,殺死者多。宋江收軍,不叫追趕,自回梁山泊去了。

卻說高太尉在濟州寫表申奏朝廷,稱說:“宋江賊寇射死天使,不伏招安。”外寫密書,送與蔡太師、童樞密、楊太尉,煩為商議。叫太師奏過天子,沿途接應糧草,星夜發兵前來,並力剿捕群賊。

卻說蔡太師收得高太尉密書,徑自入朝奏知天子。天子聞奏,龍顏不悅,雲:“此寇數辱朝廷,累犯大逆!”隨次降敕,叫諸路各助軍馬,並聽高太尉調遣。

楊太尉已知節次節次:一次又一次。失利,再於禦營司選撥二將,就於龍猛、虎翼、捧日、忠義四營內,各選精兵五百,共計二千,跟隨兩個上將,去助高太尉殺賊。這兩員將軍是誰?一個是八十萬禁軍都教頭、官帶左義衛親軍指揮使、護駕將軍丘嶽;一個是八十萬禁軍副教頭、官帶右義衛親軍指揮使。車騎將軍周昂。這兩個將軍,累建奇功,名聞海外,深通武藝,威鎮京師,又是高太尉心腹之人。

當時,楊太尉點定二將,限目下起身。來辭蔡太師,蔡京吩咐道:“小心在意,早建大功,必當重用。”二將辭謝了,去四營內一個個選揀身長體健、腰細膀闊、山東、河北能登山、慣赴水那一等精銳軍漢,撥與二將。

這丘嶽、周昂辭了眾省院官,去辭楊太尉,稟說明日出城。楊太尉各賜與二將五匹好馬,以為戰陣之用。就叫披掛,列布出城,叫東京百姓看這隊軍馬。二人謝了太尉,各自回營,收拾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