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馬上的英雄大將,正是玉麒麟盧俊義,馬前這兩個使樸刀的好漢,一個是病關索楊雄,一個是拚命三郎石秀。在火把光中,引著三千餘人,抖擻精神,攔住去路。盧俊義在馬上大喝道:“童貫不下馬受縛,更待何時!”童貫聽得,對眾道:“前有伏兵,後有追兵,似此如之奈何?”
酆美道:“小將舍條性命,以報樞相!汝等眾官,緊保樞相,奪路往濟州去,我自戰住此賊。”酆美拍馬舞刀,直奔盧俊義。兩馬相交,鬥不到數合,被盧俊義把槍隻一逼,逼過大刀,搶入身去,劈腰提住,一腳蹬開戰馬,把酆美活捉去了。楊雄、石秀便來接應。眾軍齊上,橫拖倒拽捉了去。畢勝和周信、段鵬舉舍命保童貫,衝殺攔路軍兵,且戰且走。背後盧俊義趕來。
童貫敗軍忙忙似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天曉脫得追兵,往濟州來。正走之間,前麵山坡背後,又衝出一隊步軍來,那軍都是鐵掩心甲,絳紅羅頭巾。當先四員步軍頭領,畢竟是誰?但見:黑旋風持兩把大斧,喪門神仗一口龍泉,項充、李袞在旁邊,手舞團牌體健。斬虎須投大穴,誅龍必向深淵。三軍威勢振青天,惡鬼眼前活見。
這李逵掄兩把板斧,鮑旭仗一口寶劍,項充、李袞各舞蠻牌遮護,卻似一團火塊從地皮上滾將來,殺得官軍四分五落而走。童貫與眾將且戰且走,隻逃性命。李逵直砍入馬軍隊裏,把段鵬舉馬腳砍翻,掀將下來,就勢一斧,劈開腦袋;再複一斧,砍斷咽喉,眼見得段鵬舉不活了。
且說敗殘官軍將次挨到濟州,真乃是頭盔斜掩耳,護項半兜腮。馬步三軍沒了氣力,人困馬乏,奔到一條溪邊,軍馬都且去吃水。隻聽得對溪一聲炮響,箭矢如飛蝗一般射將過來。官軍急上溪岸去。樹林邊轉出一彪軍馬來,為頭馬上三個英雄是誰?但見:
銅鈴奮勇敢爭征,飛石飛叉眾莫能。
二虎相隨沒羽箭,東昌驃騎是張清。
原來這沒羽箭張清和龔旺、丁得孫,帶領三百餘騎馬軍。那一隊驍騎馬軍都是銅鈴麵具、雉尾紅纓、輕弓短箭、繡旗花槍。三將為頭,直衝將來。嵩州都監周信見張清軍馬少,便來迎敵。畢勝保著童貫而走,周信縱馬挺槍來迎。隻見張清左手約住槍,右手似招寶七郎之形,口中喝一聲道:“著!”去周信鼻凹上,隻一石子打中,翻身落馬。龔旺、丁得孫旁邊飛馬來相助,將那兩條叉戳定咽喉,好似霜摧邊地草,雨打上林花,周信死於馬下。童貫隻和畢勝逃命,不敢入濟州,引了敗殘軍馬。
連夜投東京去了,於路收拾逃難軍馬下寨。
原來宋江有仁有德,素懷歸順之心,不肯盡情追殺。惟恐眾將不舍,要追童貫,火急差戴宗傳下將令,布告眾頭領收拾各路軍馬步卒,都回山寨請功。各處鳴金收軍而回,鞍上將都敲金鐙,步下卒齊唱凱歌,紛紛盡入梁山泊,個個同回宛子城。宋江、吳用、公孫勝先到水滸寨中忠義堂上坐下,令裴宣驗看各人功賞。盧俊義活捉酆美,解上寨來,跪在堂前。宋江自解其縛,請入堂內上坐,親自捧杯陪話,奉酒壓驚。眾頭領都到堂上。是日殺牛宰馬,重賞三軍。
留酆美住了兩日,備辦鞍馬送下山去。酆美大喜。宋江陪話道:“將軍,陣前陣後冒瀆威嚴,切乞恕罪!宋江等本無異心,隻要歸順朝廷,與國家出力。因被不公不法之人逼得如此。望將軍回朝善言解救。
倘得他日重見恩光,生死不忘大德。”酆美拜謝不殺之恩,登程下山。
宋江令人直送出界,放酆美回京。不在話下。
宋江回到忠義堂上,再與吳用等眾頭領商議。原來今次用此十麵埋伏之計,都是吳用機謀布置,殺得童貫膽寒心碎,夢裏也怕,大軍三停折了二停。吳用道:“童貫回到京師,奏了官家,如何不再起兵來?必得一人,直投東京探聽虛實,回報山寨,預作準備。”宋江道:“軍師此論,允合吾心。恁弟兄中不知那個敢去?”隻見坐次之中一個人應道:“兄弟願往。”眾人看了都道:“須是他去,必幹大事。”
不是這個人來,有分教:濟州城外,造數百隻艨艟戰船;梁山泊中,添萬餘石軍糧米麥。正是:
衝陣馬亡青嶂下,戲波船陷綠蒲中。
畢竟梁山泊是誰人前去打聽,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