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1 / 1)

“債轉股”方案獲批了。

孫正跑到總裁辦公室通報喜訊。於德水放下正在審看的房產公司“新新四合院”的項目報告,釋然地說,陳懷丙已經向他報喜了。他的內心是很興奮的,但他是“獅子王”,就不能表現得喜形於色。大悲大喜,是不應該從他的臉上看出來的。

“現在就看宣傳造勢了。我看了程助理寫的兩篇文章,非常棒!我是債民,看了那些文字,百分之百地把債券換成股票。”

於德水並沒有那麼樂觀,示意孫正到沙發上坐。孫正彙報說前期的運作成本將近60萬,但不包括向牟東海“意思意思”的。說到這裏,他的眉頭微皺,因為至今也不清楚“意思”的是什麼,從哪裏獲得的資金。同樣,於德水也流露出一絲擔憂。他問過陳懷丙兩次了,陳副總裁都說看最後的結果吧。

“他說集團資金緊張,他來想辦法。”於德水回憶著。

“我擔心陳總為了把事情做成……”孫正沒有往下說。

於德水知道孫正想要說什麼,自我安慰道:“我想問題應該不大,我特意囑咐過他。我想他是要給大家一個驚喜吧。方才他還說要等‘債轉股’最後成功了,再揭開謎底……”他的口氣又嚴肅起來,“這是一個教訓,以後這種事情決不能先斬後奏,否則,後患無窮。我一直認為‘債轉股’獲批與送禮沒有直接聯係。這個方案是個多贏,債民沒有損失,我們企業減輕了債務負擔,更大地回饋社會……這種局麵是顯而易見的。”

“董事長是不是後悔了?”

於德水沉默了。無法回答是,還是不是。

他之所以同意了“意思意思”,也是考慮了一個特別因素。如果方案不是擱淺在了牟東海手裏,事情可能就換了一種解決方式。當年,牟東海對德道集團托管儀器廠非常滿意,特意去企業走了一圈,還講了話,有一條被陳懷丙裝裱起來,掛在會議室。但是,在於德水把“托管”變成了兼並,又轉手賣給了一家南方上市公司後,這位副市長勃然大怒,給於德水打來電話,說是德道集團不把政府放在眼裏。從此,再不與德道集團有任何聯係。於德水深知,此事沒有征求牟東海的意見、上門請示領導做出重要指示,讓他大大的沒了麵子。那領導要是挑起理來,就不是個小事呀。如今,“債轉股”方案落在了牟東海手裏,前嫌始終未能冰釋,就擔心一直擱置起來——“意思意思”就希望能起到一個潤滑劑的作用。

這時,孫正鬥膽問了另一個問題:“董事長,‘債轉股’方案是我們花錢買的嗎?”

“不,這個方案是李總做出來的。”

“董事長送李總去清華大學,這步棋走對了。我當時還心疼那學費。”孫正頓了一下,“董事長,我正在做《考核辦法》的一些細則,還有一些問題,但我又不敢直接去問李總。”

“為什麼?”

“陳總找過我,說是有關房產和書店的考核案例,不像是李總能做得出來的。我一想,有道理。再有我時常與李總溝通,也請教過一些問題,他從來沒提這個事。”

於德水想了想,問:“陳總找過你?”

“對。”

“他認為是誰起草的?”

“當時沒說。前幾天他問我《考核辦法》實施得怎麼樣了,我說有點問題,但不大,還需要與李總溝通。他說是呀是呀,解鈴還須係鈴人啊。看來,他一直持著懷疑態度。”

“不是他,是你。”

孫正不好意思地笑了,說:“我猜是程拾翰起草的。”

“猜對了。”

“但我不懂……董事長為什麼說是李總起草的?”

“這個嘛,你現在不需要懂。有關《考核辦法》的問題,你就去找程拾翰吧,但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我知道你有許多疑惑,慢慢地就會解開的,時間是最好的老師。”

孫正走了。

於德水站起來,踱步到窗前。窗外的天遼闊、無涯,讓他有種踩在山崖邊上的感覺:暈。他又忐忑不安起來——向牟東海的“意思意思”。除了這件事情違背了創業以來的處事原則,它本身也可能存在著風險。盡管風險一時還看不分明是大還是小,但它存在著,就在不遠處埋著,像顆定時炸彈。

他想到了那個晚上,陳懷丙的主動請纓。當然,理由足夠冠冕堂皇,講的故事也很入耳——否則,也不會同意陳懷丙擔綱此任。

那麼,事情真的如此簡單嗎?

他斟酌著:必須要看到下一步了……再多走幾步,也許迷局就會豁然開朗了,再走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