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六章 孫權的信念(2 / 2)

可是將軍迎接台駘,打算到哪裏去安身呢?希望將軍能早定大計,不要聽那些人的意見。”

孫權歎息說:“這些人的說法,太讓我失望了。如今,你闡明的策略,正與我想的一樣。”

此時孫權已經堅定了心中的信念,他亦不是一個輕易言敗之人,他所需要的,隻是部下的認同罷了,最終的決定,還把握在他的手中。

而且,自從當初聽聞朱靈水軍南下之後,他便有了深深的危機感,於長江下遊設下木樁鐵索阻攔便是他的策略,隻不過沒想到荊州竟然投降的如此輕易罷了,還是得從長計議啊。

當時,周瑜奉命到達鄱陽,魯肅勸孫權把他召回來。

周瑜來到後,對孫權說:“台駘雖然名義上是漢朝的大將軍,但實際上是漢朝的賊臣。

將軍以神武英雄的才略,又憑借父、兄的基業,割據江東,統治的地區有幾千裏,精兵足夠使用,英雄樂於效力,應當橫行天下,為漢朝清除邪惡的賊臣。

何況台駘自己前來送死,怎麼可以去迎降?

請允許我為將軍分析: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馬騰、韓遂還駐兵蕭關以西,是台駘的後患。

而台駘舍棄鞍馬,改用船艦,與生長在水鄉的江東人來決一勝負。

現在正是酷暑,戰馬缺乏草料。

而且,驅使中原地區的士兵遠道跋涉來到江湖地區,不服水土,必然會發生疾疫。

這幾方麵是用兵的大患,而台駘都貿然行事。

將軍抓住台駘的時機,正在今天。

我請求率領精兵數萬人,進駐夏口,保證能為將軍擊破台駘。”

孫權說:“台駘老賊早就想要廢掉漢朝皇帝,自己篡位了,隻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孫權。

現在,那幾個英雄都已被消滅,隻剩下我還存在。

我與老賊勢不兩立!

你主張迎戰台軍,正合我意,是上天把你授給了我!”

孫權就勢拔出佩刀,砍向麵前的奏案,說:“將領官吏們,有膽敢再說應當投降台駘的,就與這個奏案一樣!”於是散會。

當天夜裏,周瑜又去見孫權,說:“眾人隻看到台駘軍勢威猛而各自驚恐,不再去分析其中的虛實,就提出向台駘投降的意見,太不像話。

現在咱們據實計算一下,台駘所率領的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長期征戰,早已疲憊;新接收的劉表的部隊,至多有七八萬人,仍然心懷猜疑。

以疲憊的士卒,駕馭心懷猜疑的部眾,人數雖多,卻並沒有什麼可怕的。

我隻要有五萬精兵,就足以製服敵軍,望將軍不要顧慮!”

孫權拍著周瑜的背說:“周公瑾,你說到這個地步,非常合我的心意。

張昭、秦鬆等人,各顧自己的妻子兒女,懷有私心,使我非常失望。

隻有你與魯肅和我的看法相同,這是上天派你們兩個人來輔佐我。

五萬精兵一時難以集結,已挑選了三萬人,戰船、糧草及武器裝備都已備齊,你和子敬、程公率兵先行,我當繼續調集人馬,多運輜重、糧草,作為你的後援。

你能戰勝台軍,就當機立斷;如果失利,就退到我這裏來,我當與台駘決一勝負。”

於是,孫權驅逐使者許靖,任命周瑜為左都督(正指揮)、程普為右都督(副指揮),率兵三萬,從柴桑沿長江南岸的樊口、北岸的夏口一線,會和劉備部曲,奔赴江陵迎戰台駘;又任命魯肅為讚軍校尉,協助籌劃戰略。

周瑜和諸葛亮對曹軍情況的分析,基本上是一樣的,抓住了台軍內部產生的根本性的弱點,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台駘占據江陵之後,謀士賈詡曾建議,利用荊州的豐富資源,休養軍民,鞏固新占地區,磨合軍隊,加強對荊州軍的控製,然後再東下奪取江東。

但是,台駘不聽,說道:“如今我軍士氣正盛,江東內部猶豫不決,劉備軍殘缺不全,正所謂是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隻有收複江東,才能使國內安寧,如若不然,十年之內難有安寧之日,江表百姓徒受其苦,你說是也不是。”

賈詡見台駘心意已決,於是說道:“不妨仿效昔日太史慈取徐州之計,正麵出擊,背後迂回!”

台駘認可,於是令徐州太史慈統兵兩萬南下,與他的老搭檔朱靈合軍於淮陰,征調船隻,回師海上,繞道吳郡,從吳郡登陸,直插孫權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