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六章 孫權的信念(1 / 2)

諸葛亮冷靜的分析了這個形式後,對劉備說:“形勢危急,我請求奉命去向孫將軍求救。”劉備便讓他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

諸葛亮在柴桑見到孫權,對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在長江以東起兵,劉備在漢水以南召集部眾,與台駘共同爭奪天下。

現在,台駘基本已經消滅北方的主要強敵,接著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

在台駘大軍麵前,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備逃到這裏,希望將軍量力來加以安排。

如果將軍能以江東的人馬,與占據中原的台駘相抗衡,不如及早與台駘斷絕關係;如果不能,為什麼不早點解除武裝,向他稱臣?

現在,將軍表麵上服從朝廷,而心中猶豫不決,事情已到危急關頭而不果斷處理,大禍馬上就要臨頭了。”

孫權一聽,馬上反唇相譏地問道:“假如像你說的那樣,劉備為什麼不服從台駘?”

諸葛亮心有戚戚,慨然說道:“田橫,不過是齊國的壯士,還堅守節義,不肯屈辱投降;何況劉備是皇室後裔,英雄才略,舉世無雙,士大夫們對他的仰慕,如同流水歸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這是天意,怎麼能再居於台駘之下呢?”

孫權勃然大怒,說:“我不能把全部吳國故地和十萬精兵拱手奉送,去受台駘的控製。我的主意已定!除劉備以外,沒有能抵擋台駘的人,但劉備新近戰敗之後,怎麼能擔當這項重任呢?”

諸葛亮說:“劉備的軍隊雖然在長阪大敗,但現在陸續回來的戰士和關羽的水軍加起來有三萬精兵,劉琦集結江夏郡的戰士,也不下兩萬人。

台駘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經疲憊。

聽說在追趕劉備時,輕騎兵一天一夜奔馳三百餘裏,這正是所謂‘強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盡的時候,連魯國生產的薄綢都穿不透’。

所以《兵法》以此為禁忌,說‘必定會使上將軍受挫’。

而且,北方地區的人,不善於進行水戰。

另外,荊州地區的民眾歸附台駘,隻是在他軍隊的威逼之下,並不是心悅誠服。

如今,將軍如能命令猛將統領數萬大軍,與劉備齊心協力,一定能打敗台軍。

台駘失敗後,必然退回北方,這樣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就強大起來,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勢。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今天!”

孫權聽後非常高興,大大增強了勝利的信心,就去與他的部屬們商議。

台駘本想分兵渡過長江,在陸地上與孫權的軍隊戰鬥。

但是沮授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策,不如大造聲勢,希望孫權能像劉琮那樣不戰而降,或者是消滅孫權軍主力之後形成強大的威懾力,也能讓東吳軍隊喪失抵抗信心和戰鬥意誌,從而方便在短時間內統一東吳。

而一旦以不足二十萬的兵力深入敵後,一旦陷入戰爭泥潭,運輸補給不便,此戰便算是敗了。

台駘深以為然,於是大造聲勢,聲稱大軍百萬,將要討伐江東。這時,因為朱靈行軍受阻,台駘聞知消息,十分生氣,於是以此為借口將戰書發給了孫權。

孫權把戰書給部屬們看,他們無不驚惶失色。

長史張昭、秦鬆等人被台駘所說的百萬大軍嚇破了膽,主張投降。

張昭談虎色變,向孫權說:“台駘是豺狼虎豹,挾持天子以征討四方,今天我們如果進行抗拒,就更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

況且將軍可以抵抗台駘的,是依靠長江天險。

台駘從一個小郡起兵,到現在擁有半個天下,他的軍隊又增加了劉表所訓練的水軍,包括數以千計的蒙衝戰船,已由台駘接管,台駘將全部船隻沿長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陸並進。

這樣,長江天險已由台駘與我們共有,而雙方勢力的眾寡又不能相提並論。因此,依我們的愚見,最好是迎接台駘,投降朝廷。”

聽到張昭因恐懼而顫抖的聲音,滿廳大臣議論紛紛,隻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追到房簷下,孫權知道魯肅的意思,握著魯肅的手說:“你想說什麼?”

魯肅說:“剛才,我觀察眾人的議論,隻是想貽誤將軍,不足以與他們商議大事。現在,像我魯肅這樣的人可以迎降台駘,但將軍卻不可以。

為什麼這樣說呢?

現在我去迎接台駘,台駘一定會根據我的才能優劣,給我分配官職,最低也會做一個下曹從事,能乘坐牛車,有吏卒跟隨,與士大夫們結交,步步升官,也能當上州、郡的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