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八章 神君8子之間的關係(1 / 2)

由於曹操新到幽州,看到邊境法令不嚴,不足以約束地方上為非作歹的豪強,於是大力整頓。

這時恰逢台駘武斷處置奏章之事,各地人心不安,涿郡太守高平下獄而死後,他背後的勢力故安(今河北淶水西南)人趙犢、霍奴等惶恐之下興風作浪。

這二人又聯絡遼西、遼東、右北平等三郡的烏桓部落進攻鮮於輔據守的獷平(故城在今北京市密雲縣密雲水庫東北石匣村一帶)。

十一月,曹操大軍討伐趙犢等,殺死趙犢等人。於是,曹軍又渡過潞水去援救獷平鮮於輔,烏桓部落退到塞外。

而又由於牽招將治所北移至邊塞,並州南部的張晟、張琰兄弟聚集起一萬餘人,侵掠並州南部,殺害上黨太守,並派兵拒守壺關口。曹操派部將李典、張遼進擊,與牽招遙相呼應。

東漢時期,整個中原世族最有影響力的,要數潁陰荀氏。

東漢時期的荀淑,為戰國荀卿第十一世孫,品行高潔,學識淵博,鄉裏稱其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遷升當塗長,當時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為師,後出為朗陵侯相。

荀淑辦事明理,人稱為“神君”。他的8個兒子,並有才名,人稱“荀氏八龍”,分別是: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汪、荀爽、荀肅、荀旉。

荀淑的孫子荀彧、荀諶、荀衍、荀悅,從曾孫荀攸等人,都是漢末之際的風雲人物和曹操集團的重要謀士。

荀彧對曹操雄踞中原起到了居中調度的作用,成為曹操集團中重要的謀士,曹操把他比作張良。荀彧長子荀惲官至虎賁中郎將,娶曹操之女為妻,三子荀俁、五子荀詵、六子荀顗等俱在曹操手下擔任要職。

荀爽,字慈明,是荀彧叔父。荀爽是“荀氏八龍”中的第六位,若論才學,則數第一。

當時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讚。他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籍,刻苦勤奮。

漢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趙典舉荀爽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後,棄官離去。為了躲避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水濱達十餘年,專以著述為事,先後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號為碩儒。

黨錮解除,司空袁逢薦荀爽為官,不就。劉協即位,爽避而不及,遂為平原相。行至宛陵,追為光祿勳,任職三天,又遷司空。荀爽見董卓殘暴,參與司徒王允謀除董卓之義舉,舉事前病卒。

荀悅,字仲豫,是“荀氏八龍”中老大荀儉的兒子。荀儉早卒,荀悅幼時聰慧好學,因家貧無書,每到人家,遇書即讀,過目成誦。十二歲時,能說《春秋》,尤好著述。漢靈帝時,因見閹官用權,荀悅托疾隱於家中,當時人不了解他,隻有從弟荀彧特別稱賞欽佩他。

曹操北上後,荀彧等舉家遷徙。又因豫州新政普及,荀氏逐漸衰微。

當時政權掌握在台駘手中,漢帝隻是表麵上的最高統治者,荀悅有誌為朝廷貢獻自己的才幹,但他的謀略都無處施展,所以撰寫《申鑒》五篇。

書中的主要內容是:“治理天下的辦法,首先是消滅‘四患’,然後要推行‘五致’。

以虛偽敗壞風俗,用私心破壞法紀,行為放蕩而超越正常規定,奢侈靡費而損壞國家製度,不消滅這四種現象,就無法推行政令,所以稱之為‘四患’。

振興農業與桑蠶業,以保障百姓生活;分辨善惡,以糾正民間習俗;推行文化教育,以改善社會風氣;建立武備,以維持朝廷的威嚴;賞罰分明,以統一法令,這就是‘五政’。

百姓不怕死,就不要以刑罰來恐嚇他們;百姓沒有生趣,就不可能勸導他們向善。

所以,身居高位的人,要先使百姓富足起來。使他人安居樂業,這就是保障民生。

對於善、惡,要以功、罪為標準來判定;對於毀謗與讚譽,要用實際效果來進行檢驗。

對人不僅要聽他的言論,更要觀察他的行為;不被他的名聲所困擾,要考察他是否名實相符;不能讓虛偽狡詐的人得逞,免得人們去紛紛仿效。

因此,沒有奸怪的習俗,民間沒有淫亂之風,這就是糾正民俗。

獎勵與羞辱是賞賜、懲罰的核心,所以禮教規定,榮譽與羞辱隻能施加於君子,以改變他們的內心;枷鎖與鞭笞則專用來對付小人,以改變他們的行為。

如果不推行教化,就會使中等資質的人也墮落成小人;而推行教化,就能使這些中等資質的人升為君子;這就是改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