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擺渡人(1 / 1)

你曾想過靈魂不滅嗎?擺渡人真的存在嗎?或許如果它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們需要它。?

人類或許總是要經曆過一次生死考驗才能清醒的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因為經曆就意味著失去,失去所有,珍愛的人,珍愛的東西,珍愛的回憶,甚至是珍愛的生命。??

迪倫才十五歲就被命運判了死刑,不止是她自己,我都願意為她鳴不平,可是現實就是如此的殘忍,它從來不會顧及你有沒有準備好迎接這一切。??

我個人認為作者把荒原寫的惟妙惟肖,真可謂是史詩的宏觀畫麵,這讓我每每讀起來都帶有極大的興趣,可以讓我的想象力自由馳騁,可以在一邊讀小說的同時也在觀看一幅又一幅美麗的圖畫,崔斯坦告訴迪倫你眼裏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心象的投射,它們的形成來自於自己心境的創造,這種說法恰好和張德芬阿姨所說的“投射”不謀而合。德芬阿姨是以現世作為整個參考背景,人事物都是參考坐標,而我們自己就是縱觀全局創造它們的人。擺渡人以塑造畫麵的形式時刻向讀者展現透露出這種觀點,讓人們感同身受,我覺得這點很好,通過小說滲透出來的說服力是比那些生搬硬套的理論來的好的多的。??

表麵上看這本書的架構其實很簡單,沒那麼多錯綜複雜的情節,也沒那麼多需要穿插塑造的人物,對話,所以有時會讓焦躁的讀者陷入一種僵局,覺得這本書似乎沒有讀下去的必要了,其實不然,有時候我們讀小說並不隻是為了獲知小說的情節,人物的結局命運究竟如何,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如果一本小說能讓你靜下心來陷入到一種安靜的沉思裏,這是很有益處的,在這個日漸浮躁起來的社會上,我們需要這份難得的平靜。衝動會讓我們前行,但平靜才會讓我們走的更遠。??

書裏除了有對生命的重新思考,也有對迪倫和擺渡人的愛情描寫,作為了穿起整個故事的一條線,她們這對年輕戀人的愛情凸顯的更為重要。她們之間的愛情沒有牽扯到現實中的任何因素,崔斯坦甚至是一個不知道是多大年齡的擺渡人,而迪倫卻是一個剛剛死去了的靈魂,這可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之戀。從迪倫身上可以始終讓人看到那種執拗永不服輸的光芒,當一切都是未知數的時候,當前路可能夾雜更多可怕的艱難險阻的時候,她仍願意冒險一試,隻是單純的因為她愛崔斯坦,而崔斯坦也愛她。作者在筆下把她們塑造成了一對異世界的情侶,她們除了彼此別無所依。這更像是心與心毫無保留的相愛,所有的想法都順其自然。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我們都在探索的路上一步一個腳印。??

而在書外的現實世界裏,我們依然也在跨越自己的荒原,我們自己給自己創造的荒原,我們爬高山,上斜坡,涉髒水,陷淤泥,被魔鬼纏身攻擊,偶爾也會碰到陽光普照下的羊腸小道,若我們學會了轉變自己的心境,世界大概又是另一番模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