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後記(1 / 1)

當我完成了西部軍旅《西部刀鋒》《天邊強兵》《邊陲胡楊》

三部作品那一刻,就向同仁們表示,以後再不動腦爬格子,準備人走家搬,告老還鄉。可是,當我偶爾看到《人民軍隊報》《解放軍報》《新華每日電訊》《中國青年報》《法製日報》等頭版頭條位置,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軍事紀實》等新聞媒體,連續報道了新疆軍區某部團長王軍賢的感人事跡後,心中又升起了創作的欲望,打消了回老家念頭。沒過幾天,我不遠萬裏來到西陲邊城,專程拜訪闊別多年的老戰友王軍賢,想從他的口中找點感覺,從官兵話中聞點味道,想再寫一篇反映西陲官兵生活的長篇小說。

寫作是個苦差事。有人說寧挖三座窯,不寫一篇稿,這話一點兒也不假。這些年來,由於我食宿生活沒有規律,身體狀況急劇下降。尤其到了冬天,為了寫好一篇稿,經常是低頭夜靜燈光下,抬頭已見太陽升。一些朋友發現我氣色不好,便好心安撫我,勸我放下手中的筆。可我舍不得苦心經營二十餘年的“良田”,就此從手中白白扔掉。於是,我一次次謝絕了他們的好言相勸,繼續走創作之路。

巧婦愛做有米之炊。我和王軍賢是二十多年的老戰友,以前對他的部隊生活、工作情況略知一二。但隨著他調入邊疆部隊,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便漸漸斷了來源。為了讓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感情更加真實,更加生動。我不得不趁訓練間隙,工作之餘,追著他問這問那,想取到“真經”。

為了塑造好反映部隊中學習型、訓練型、知識型、創新型等人才的人物形象,我跟著官兵一塊兒強化訓練,體驗生活,利用點滴時間邊觀察、邊交談,邊互動、邊記錄,逐漸找到了我想得到的第一手創作資料。

這部作品起名《巔峰亮劍》的起因,可以說是我看了媒體報道之後油然而生的。在我的感覺中,這支部隊堅守西陲天邊,練兵世界屋脊,就象一把利劍閃亮雪域頂峰。在寫王泉森帶領官兵前赴高原高寒條件下組織輕潛水訓練,實施傘機降訓練的章節時。我腦子裏一片空白,對這些訓練項目的組織訓練難度到底有多大、強度有多大的認識一片模糊,也無從下筆。於是,在龍年春節,我利用跟隨新聞媒體記者走基層下邊防之機,爬雪山,過達板,走峭壁,與天狼勇士零距離接觸。期間,我看到了勇士們摸爬滾打、奉獻青春的情形,也嚐到了高原反應、生存艱難的苦頭,寫作的方向也漸漸的清晰起來。

當素材搜集完畢,進入創作階段的時候,“西域天狼”團團長王軍賢、政委韓傑等首長機關和基層官兵,紛紛給予我很大關心和支持,要人給人,要物給物,為我的創作長流水、不斷線提供了強有力支持。司令部作訓股參謀井小海、保障處服務中心中士劉帥,自始至終伴隨著我擬稿、改稿、定稿,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努力。除此之外,無人機隊四級軍士長趙宗偉,犧牲了大量休息時間,全天候對書稿進行修改和打印歸類,使我一次又一次擺脫了創作中斷的困境。期間,萬明、衣彥芳、賈付銳,郭益豐、王遠回、楊航軍等官兵,都為我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線索。

甘肅省軍區政委傅傳玉將軍、新疆軍區副政委鄧昌宇將軍得知我已進入創作《巔峰亮劍》關鍵階段,在百忙之中打電話反複關注我的身體狀況和創作進展;成都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趙丕聰、蘭州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青年處處長朱永裁不斷給我提供新思路、新寫法;總參謀部《軍事》雜誌編輯張連偉、寧夏作家協會秘書長閆宏偉、吳忠市文聯主席白少麟、青銅峽市文聯主席丁宏山、山東煙台作家協會矯健、盧萬成、馬海春、李華等領導同誌,紛紛來電鼓勵我;煙台市福山區作家協會主席呂偉達,寄新作為我開闊眼界。老戰友劉政、何名享、韓瑞平、袁柏生等人,曾多次發短信關心和支持我。甘肅省金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保祥、四川省新都鑫元公司總經理閔隆剛、江蘇省鎮江市藍莓眼鏡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卓、寧夏眾成商貿有限公司“天佑德”青稞酒業寧夏總代理李彥成、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中心血論站站長任金玉等文友,也曾多次給我生活關照。凡此,都給了我創作的智慧和力量,謹向他們表示衷心感謝。

當我的作品基本定稿之後,一級作家楊森翔先生親筆為我的作品作序,陽光出版社劉濤編輯精心為我的作品策劃和出版,都付出了巨大艱辛。在此,謹向他們表示崇高敬意。

由於書中對某些細節的敘述,某些人物的刻畫,某些場景的描繪,可能還不夠全麵。加之創作時間緊迫,出版發行倉促,對出現的疏忽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朋友諒解。

作者

201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