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南、豫章的黃金要采,將來拿下益州,永昌的黃金也要采,但這並不妨礙出海找黃金啊,不找黃金也要出海的,有黃金,積極性更高,這本來也就是長期規劃,反正需要人去做,我覺得蔡德珪很合適,為什麼不讓他去?”
“需要那麼多黃金,全是為了鑄錢?”
“是啊。”
“我們會需要那麼多錢?伯符,錢多物少,物價會猛漲,比沒有錢還要嚴重。”
“放心吧,我們將來會需要很多錢,錢不夠的可能比錢多餘的可能更大。”孫策笑道。周瑜畢竟是武將,對經濟不太關注,荊州的例子就擺在麵前,他都沒有意識到發展趨勢有多驚人。
俗話得好,因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農業社會的經濟總量受限於耕地麵積和人口,總量有一個上限。從秦到漢,幾百年時間,經濟總量也就是翻了兩番而已。漢代最盛的時候,國家財政收入每年八十億,官員俸祿用去四十億,皇帝收到手的還有四十億,用一半,留一半,最後節餘不到二十億,勉強能支持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荊州經過幾年的發展,經濟總量迅速增長,張紘現在已經有底氣一年掏三十億支持周瑜打漢中沒什麼問題了,十年內再翻一番應該不成問題。
經濟總量上升,就需要更多的貨幣,但現在偏偏是錢緊的時候,不僅銅錢少,黃金也少,漢代曾經有大量的黃金,皇帝賞賜大臣動輒就是幾萬金,取個皇後也要二萬斤,可是到了後世,這些黃金都不見了,以至於有人懷疑這些金不是黃金,而是銅。
黃金當然是黃金,隻是後來這些黃金都不見了,有人是因為佛教流行,黃金都被用去塗佛像了,有人漢代重儒術,儒家視死如生,很多黃金被陪葬了,也有人魏晉之後下大亂,黃金被藏起來了。理由很多,孫策也不清是哪一種,但缺錢是事實。董卓主政的時候為了鑄錢曾經將長安豫章宮的銅像都拉來熔了,還是不夠,鑄出來的錢沒人用,物價飛漲,經濟崩潰。
孫策是經曆過經濟危機的人,來到這個時代,看到這一幕,就知道貨幣問題必將是攔路虎,在開始考慮造船出海的時候,他就在想這些事。他當然知道中國有金礦,但出海探險不是在家遊泳,沒有高利潤,有幾個願意去冒險?
海外有黃金,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借口。既然蔡家喜歡錢,那就讓他們出海去找黃金吧。蔡珂和他要官的時候,他要封她做摸金校尉雖然是句玩笑話,卻也不完全是玩笑。
“公瑾,治國如弈棋,你要向前看,盡可能多看兩步,有備無患。饒想法、習慣都有惰性,常常根據過去的習慣來考慮問題,有時候你自己也未必注意到,可是解決問題不能僅依靠過去的經驗,還要有向前看的眼光,要不然事到臨頭才發現有問題,再想改就來不及了。”
周瑜一聲輕歎。剛剛被虞翻虐了一頓,他對此深有感觸。
孫策重新入座。“我們現在做的很多事都是以前沒有做過的,這些事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是好還是壞,現在誰也不清,但往前多看兩步總是好的。經濟、商業,這些都是你我以前可能不太注意的,現在卻不能不留意。如果能停戰,接下來的幾年將會是經濟迅速增長的幾年,如果不準備足夠的金銅,除決錢幣不足的問題,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有可能化為烏有,隻會導致災難。沒有穩定的經濟,你我還怎麼征伐?戰必有利,沒有利益的戰爭就是勞民傷財,就是窮兵黷武,支撐不了太久。我可不想做秦始皇、漢武帝。”
周瑜點頭同意。既然孫策已經對蔡瑁有了安排,他就不反對了,同意父親周異出任吳郡太守。孫策要立都江東,大概是吳郡,吳郡太守就相當於河南尹、京兆尹,這既是對周異辭去河南尹的補償,也是對他的格外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