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噗嗤”笑了一聲。“你這比喻還真是清奇。”
龐統也覺得有點不妥,卻又一時找不以合適的例子。孫策見他窘迫,又道:“行了,便桶就便桶吧,其實人肚子裏也有屎有尿,和便桶差不了多少。”
“我就打個比喻啊,未必一定是便桶,所有的桶都差不多。這桶能裝多少,一要看桶的容量,而桶的容量取決於最短的木板長度,如果有一片木板非常短,其他的木板就算再長也沒什麼用。”
孫策驚訝地扭頭看看龐統。這子是聰明啊。不過,他究竟想什麼?
“除了木板的長度,還要看這桶有沒有漏洞。如果有漏洞,木板再長,這桶的容量都取決於漏洞的高度。如果這漏洞在桶底,那就什麼也剩下不了。”
孫策、龐統尿完,有士卒送來水,兩人淨了手,一起往回走。快回到大帳的時候,孫策放慢腳步,轉身看著龐統。“士元,你對虞仲翔的建議有看法?”
“不敢,隻是不敢苟同而已。”
“來聽聽。”
“將軍起自吳會,將來問鼎下,吳會是帝鄉,成為陪都是順理成章的事。將軍誌向高遠,開拓海外,在吳會設立基地也非常合理。帝鄉隻有一個,而且必然在江東,做陪都名正言順。基地卻未必。在江東立國,我可以理解,建立出海基地,我也可以理解,但隻在江東建立基地,我覺得格局未免太。”
孫策明白了龐統的意思。他不是反對在江東立國,建立基地,他是反對虞翻的鄉土意識。虞翻的建議的確有私心,這一點毋庸置疑,也無可指責,但是作為長史,他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從全局考慮,這也是他的破綻所在,也就是龐統想的意思:桶下麵有個漏洞。
“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應該納入考慮範圍?”
“陪都的事且不,就出海的基地而言,青州東部良港眾多,可以擇一地設基地。附近山林重多,取材很方便,船隻建造、修補都很方便。在此建基地,北可往遼東,東可往樂浪,比陸路方便多了。朝鮮本是箕子故國,很早就臣服中原,隻是後來中原漸亂才不受正朔,將軍若得下,征服海外,朝鮮是好的磨刀石,豈能視而不見,卻把注意力全放在尚未可知的東南?”
孫策連連點頭。“士元,你的很有道理。剛才為什麼不?”
“這隻是細節問題,查漏補闕而已,沒必要在眾人麵前爭執,亂了主次。”
孫策看著眼前麵色平靜從容的龐統,露出欣慰的笑容。雖性格決定命運,但際遇也有很大的影響。龐統和周瑜的際遇正好相反,周瑜有壓力,略顯拘謹,龐統卻是春風得意,意氣風發。
“士元有氣量,甚好。”孫策讚道。“你考慮一下,準備一個詳實些的方案,到時候也像今一樣討論益州方略一樣提交討論。今的情形你也看到了,非議責難是免不聊,你要準備得充分一些。”
“喏。”龐統胸有成竹地應了一聲。
兩人走回大帳,諸葛亮和楊儀已經向周瑜解釋完了。周瑜眉頭微蹙,正在思考,但眉眼間的擔心已經不見了。見孫策進來,他點頭致意。孫策道:“完了?”
“他們對我了一下,我大致了解了,隻是覺得不太值,荊南、豫章就有黃金,永昌也有,何必出海?”
“永昌?”孫策一下子沒反應過來。“永昌在哪兒?”
諸葛亮道:“益州南部一郡,其地出金,《論衡》裏有載。”隨即取過地圖,指出永昌郡的位置。
孫策有點尷尬。他也讀過《論衡》,卻沒有印象,由此看來,諸葛亮的記憶力沒有變態到過目不忘,但他抓重點的本事還是非常強的。他看了一下永昌郡的位置,有點遺憾,永昌在益州的西南端,離荊州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