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怪異戰局(1 / 2)

封城畢竟是光明王朝的地盤,黃胤經營這座城池已經有近一年的時光,是以堪稱地頭蛇。

俗話說得好,強龍不壓地頭蛇,盡管東方明的二十萬大軍,已經封鎖了整個封城沿海的各處防線,近乎於鐵桶一般,韓非二十萬大軍到達的時候,黃胤還是很快就知道了消息。

韓非的進軍速度很慢,世人甚至在談及此事的時候,會形容他不是一個將軍,而是一個旅者。

事實證明,這一次的行動,阪國與峒國確實有著不可告人的瓜葛存在,原本是互相仇視的國家,居然相互間的二十萬大軍很是和平地會盟到了一起,甚至舉行了熱鬧的歡慶的夜宴。

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利益的驅使,當利益的天平發生傾斜時,很多事情都會發生微妙變化。

得到這一消息的時候,黃胤顯得很是平靜,有了足夠的軍糧,兵力的不足,已經不再是問題。

應通關並不是很險峻的天險之地,但有五萬驍勇的中央軍坐鎮,敵人雖有四十萬之眾,但要想真個攻破這道要塞,不付出十五萬以上的屍體作為代價,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韓非的到來,並沒有引起黃胤太多的關注,他所擔憂的問題,是東方明會如何進行下一步。

韓非是個有能力的人,但那隻是在政途這個方麵,換作到了戰場,他就一文不值了。

既然韓非來了,既然已經有四十萬大軍陳列在封城邊境,這支大軍的統帥,將會是個重點。

如果是東方明來統帥的話,如果韓非真心聽從他的指揮的話,以他已經吃過一次大虧的情況來看,他若再度攻打應通關,必定極其謹慎,到那個時候,黃胤最後也隻能退出應通關。

好在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因為不久之後,情報人員回報的消息,就是有關這件事情的。

黃胤沒想到,整個光明王朝不曾想到,已經會盟的四十萬大軍,在宴會之後,便分道揚鑣了。

據打入了東方明大軍內部的細作回報,三更時分,東方明忽然下令,立即撤軍。

就在那灰蒙蒙的夜色之中,東方明等三位上將軍,就領著二十萬峒國將士撤出了應通關。

為什麼撤退?會撤到哪裏?是不是還有什麼別的陰謀?東方明到底在想些什麼?

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接踵而來,黃胤和王朝的一眾高級將領,商議了許久,也沒個頭緒。

東方明的這一手,實在太過詭異了,在沒有細作繼續報回來的消息之前,王朝隻能等待。

當然,這樣的情況下,不乏有將領提出了建議,希望王朝的五萬中央軍可以迅猛出擊,化被動為主動,突然襲擊韓非的軍營,以此來打探敵人的虛實,或許能亂了敵人陣腳也不一定。

這一道建議,黃胤也曾想到,可他卻還是否定了,王朝處於險境,不可以有絲毫的大意。

機會,永遠都是一現即逝的,因為黃胤沒有出兵的打算,他到底錯過了這一次的機會。

當然,這也正是東方豪的算計之一,他料定黃胤不敢輕易出兵,必要等到明了了東方明的下落之後,才敢出擊韓非,而這樣一來,韓非縱然不敵,也將可以長久地僵持下去了。

自從舉城崔洪的水師被滅了個幹淨,王朝固然還有著不少的戰船,卻沒有水師。

不論是東方明的大軍,還是韓非的大軍,在水麵上作戰,能力都是遠遠勝過王朝軍隊的。

基於這極為無奈的一點,在未曾將敵人趕出國土之前,黃胤並沒有打算置辦一支新的水師。

沒有水師巡航,茫茫內海域,對於王朝來講,就成了瞎子地帶了,知道的信息就少了很多。

當然,王朝的探子,並不是吃屎的,他們還是會結隊巡航內海域,隨時追蹤任何一道敵情。

黎明時分,又有消息傳到了應通關大營,說是東方明的大軍,在退回了海域之後,轉行而行,目前已經朝著舉城的方向過去了,看其樣子,明顯是要攻打舉城沿海的各處防線。

消息一出,滿座嘩然,王朝的一眾武將,深知王朝目前的狀況,不由得均是心憂舉城的情況。

不用再去打探了,黃胤已經能夠料想到後麵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可他卻顯得很是平靜。

在他看來,東方明將能夠重現拓拔無傷的戰績,在極短的時間內占據舉城的沿海各路防線,甚至能夠打通與封城的聯係,與韓非的人馬交接,綿延數百裏的距離。

但這不能代表什麼,因為有趙引鎮守的舉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不會有什麼問題。

趙引的軍略,絕對不會輸於東方明,兩人旗鼓相當,固然兵力懸殊,卻也多半會僵持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