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兵權(2 / 2)

魏廣本不喜歡文人,他是個粗魯的人,他原本隻忠心於大帝榮成的,而即便是現在,他還是隻忠心於帝國,而不會忠心於某一個統帥的。但他是個很有眼力的人,他能看出,在孔祥子和胡庸達之間,孔祥子對於新的康帝,更加的忠心,那是一種基於知遇之恩的絕對報答。

因為這一點,魏廣和孔祥子走得近了,他不介意幫助孔祥子一把,他很樂意看到新大帝真正掌握帝國的大軍,而不是成為傀儡,因為胡庸達也是流雲的弟子,流雲是宗師,有著宗師的尊嚴,不會輕易幹涉自己弟子之間的爭鬥,何況這根本就是一種兵不血刃的爭鬥。

孔祥子的陣營日漸擴張,他在朝野的地位一日千裏,每逢朝會,他的聲音,總是顯得異常的響亮,他不會去針對胡庸達,他很懂得以退為進,落井下石的道理,他習慣於向蛇學習。

多年的沉默,一朝權傾朝野,並沒有讓孔祥子忘乎所以,他沒有對胡庸達發動任何的攻勢,就表麵來看,他似乎是處處為胡庸達著想一般,但從根本上講,他一直都在瓦解胡庸達。

這康國的兩大重臣,若是拿來做比較的話,孔祥子無疑更狡詐一些,他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與之相反,胡庸達從軍多年,軍人的氣質,早已形成,軍人的特質,早已深入他的骨髓。

尚武好戰,悍不畏死,這是一個真正軍人所應該具備的特點,這樣的特點,便連一個普通的軍士都已經具備了,胡庸達自然避免不了這樣的特點,他的話很少不假,但他說出的話,總會擲地有聲,不容置疑,即便是當年的榮成,也無奈於他這一點,故而不怎麼喜歡他。

四月十三日,黃胤得到了一則相當震撼,卻又在意料之中的消息:康國出現內訌,孔祥子和胡庸達這兩大名將之間產生了重大的矛盾,由於部下的煽動,胡庸達直接大鬧朝會,要求康帝榮景繼續讓他執掌全部的兵馬,他願意揮師東進,攻打費國的領土,以彌補自己的過失。很可惜,他的請求被榮景拒絕了一部分,榮景隻同意給他一半的兵馬行動,至於餘下的一半兵馬,則要交由孔祥子訓練。榮景的做法,讓胡庸達大為鬱悶,當場便要辭職,這才抓住了榮景的軟肋,榮景無奈,隻好以國內經濟蕭條,糧草供給不了全部出征的兵馬為由,將這事拖了下來,算是間接地答應了胡庸達的要求,但時間卻是最大的變數,榮景給出了兩年的承諾,胡庸達知道是托詞,心灰意冷之下,也不願領兵攻打費國了,直接就繼續鎮守邊疆了。

凡真不在,黃胤知道了此事之後,就將一眾上將和夜飛都召來了,至於頗富謀略的秦瑤,則被他安置在家養胎了,基本不會隨意地到處走動,他讓鄭道將這事當眾又訴說了一遍。

說起來,盡管黃城一戰已經結束許久了,黃胤卻還是喜歡呆在意城,因為這裏隔黃城近,隔柴芯近,他時常會登上要塞的城樓,遠遠地眺望,他看不到什麼,因為邊境線頗有些長。

“王爺,就這事,末將認為,孔祥子和胡庸達鬥得越凶越好,隻有他們相互內訌,康國才不會抽出空閑來攻打費國,以圖分一杯羹。何況我軍早晚都要打到康國,隻有康國弱小了,我們的勝算才會更大。”關衝一般都會第一個發表意見,他的意見每每似有道理,卻不及深處。

李顯與樸貞對峙許久了,雙方不曾發生衝突,他都有些疲乏了,此時略微想了想,道:“王爺,末將以為,這事很可能會導致一個直接性的結果,就是胡庸達會回到過去的許多年,雖名聲顯赫,卻無所事事,隻守著一方邊境而已,末將以為他可能心死如灰,不願意出力了。”

這時聽得這話,田楷真忽然插上一句:“不錯,榮成沒死的時候,十餘年的時間裏,胡庸達基本是碌碌無為,倒是諸葛川很少出兵攻打康國,沒有和他起太大的摩擦。”

“趙引,你的意見呢?”黃胤詢問起來,他曆來倚重趙引,這一點,眾將都是心知肚明。

趙引眉頭原本是微微鎖著的,此時舒展開來:“王爺,末將以為,這事應該是諸葛川故意為之。以他的才智,固然不慎兵敗,但隻要循序漸進,還是可以重新攻破康國的城池。如今他不再攻擊,而是返回了峒國,看似一副輸不起的模樣,但未必不是在行離間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