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跟隨本侯時,你就是雲遊天下的道人,想必曾經到過費國各地,也曾觀察過各地的地形,你說說,從臨海一路北,那座堅城,最適合作為根基之地?”黃胤有想法,但還是征求意見。
凡真閉上眼睛,思索了一段時間,才再度睜開了眼睛:“侯爺,一路北上,海城一麵臨內海域,三麵皆是綿綿山脈,可做基業。黃城雖無什麼天險,但卻是咽喉之地,如今有柴瑞重兵把守,難以圖謀,但屬下建議侯爺努力拿下此城。日後侯爺親自鎮守,西北可取句城,進而隨時可以攻打康國,東北可以輕易取郝強的重央城,威脅亥城和費城。是時,便可與另外三方鼎足而立,四分費國。侯爺有屬下和趙引幫助,足以守住基業,徐徐角逐天下。”
凡真的這些話,看似很好的大局策略,可真正實施起來,卻是千難萬難,黃胤揮了揮手,示意他回去休息,自己則是默默思索起來,片刻之後,他才抬起頭來,朝外麵望了望。
正月十三日,黃胤所得到的消息,並未發生什麼變化,費國的三處戰局,依然是處於僵持中。
峒帝的軍隊,還是在諸葛川的帶領下,穩紮穩打地攻打康國,胡庸達一直都勉力據守。
東方豪並未如黃胤料想的那般,出水師攻打費國,他是一國大帝,擁有廣闊的疆域,不會摻和到四國戰局之中,與其遠征,導致將來守不住領土,損兵折將,還不如安心攻打康國。
在整個大陸都注視著費國戰局的時候,他的探子,始終都在打探著阪國明侯的動作,這個明侯,給他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一方麵,他妄圖拿下阪國,一方麵,又害怕明侯進攻。
終於,好消息傳來了,明侯各路大將都已經返回了阪國王都,似乎有大戰役將要進行,初時還讓東方豪嚇一跳,以為明侯準備起兵全力攻打他的峒國,後來思索許久,才意識到明侯多半是要做那毫無意義地渡海奪城戰役,這讓他又驚又喜,卻又有些莫名其妙。
在他看來,明侯乃當世奇才,應該不會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可明侯偏偏就做了。
很快,他又得到了新的消息,明侯麾下第一智者凡真留守國內,負責維護整個阪國各路邊關。
意識到明侯隻會留下五六萬人馬駐守,東方豪就想命東方明和唐春兩路出兵,趁機攻打阪國。
而就在此時,諸葛川的一封密信送到,詳細敘述了此時攻打阪國的利與弊,將他心中燃起的戰火澆滅了,當然,他不得不承認,諸葛川的分析,的確極有道理,也是可行之策。
諸葛川是這般分析的:明侯遠征,固不可取,卻證明刁威的確不是明主。明侯帶走了大半的將領,很可能已有悖逆之心,妄圖在費國建立自己的基業。如此,峒國不可在明侯根基未成之時出兵,因為那會招來明侯瘋狂的報複。何況鎮守阪國的凡真,亦是人中之傑,東方明和唐春不是其敵手,根本就無法攻克阪國的王都和梵城。與其如此,不如不予理會,調集頗有將才的東方明趕往西線,助其攻打康國。至於費國,待將來明侯背叛,失去柱石,不難攻打。
田楷真返回之後不久,東方明便返回了國內,一路趕往西線,同時帶走了足足三萬精兵。
黃胤和凡真都沒料到,諸葛川老謀深算,竟是看出了黃胤的逆反之心,是以凡真任務很輕鬆。
日上三竿的時候,將士們已經能夠感受到絲絲暖意了,全部都集結到了阪國王都的渡口。
軍船成列,在海麵上靜靜地躺著,每一條巨大的軍船上,都有著明侯的旗號,此時卻是寥寥無人,因為明侯還未曾出兵,這個時候,將士們都在等待,等待著他的到來。
這十五萬大軍,都是經曆過數次廝殺的軍士,特別是其中近十萬人,曾經經曆了梵城邊境上的生死會戰,各個都是剽悍至極,堪稱雄兵,數月未曾出戰了,他們之中,多有迫不及待者。
將士們也有議論之聲,卻多是興奮,跟著明侯,他們從未打過敗仗,明侯簡直就是第二個費笑言,卻又遠遠勝過費笑言,因為明侯的賞賜,永遠都來得及時,隻要有能力,就有賞賜。
不同於黃胤暈船,這十五萬將士,少有暈船之人,因為他們本就是臨海生長的人。
將士方隊的正前方,是諸位將領,最前排,依次是趙引,田楷真,宜雪,關衝,鄭山河,鄭道這些上將,之後便是中將和將軍了,至於眾多的百夫長,則是與軍士站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