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種形勢,推廣“老年人福利社會化”,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而不是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主要依靠國家財政將勢在必行。“社會化養老”主要包括:一是投資渠道要多元化,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和個人的多渠道投資,發展多種所有製養老機構;二是服務對象要擴大,福利機構不能隻是麵對“三無”老人、“五保”老人,要麵對全社會的老年人;三是采用多種服務形式,過去基本上是“供養”,現在要通過各種社區服務的方式為老年人福利提供支持。隻有將我國的實際情況與國際的先進經驗接軌後,中國的老年人福利才會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會建立起真正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助”的和諧社會,才能讓老年人真正生活在如《桃花源記》所描述的美好生活之中。
“黃金周”的出現,假日經濟
2008年,據北京市旅遊局發布的統計結果顯示,北京市“十一”黃金周期間旅遊總收入52.5億元,同比增長27%。“十一”黃金周7天北京市共接待外地旅遊者235萬人,比2007年同期增長22%;本市居民在京旅遊人數370萬人次,同比增長56%;鄉村旅遊人數197萬人次,同比增長20%。旅遊總人數達到802萬人次,同比增長35%。
統計結果顯示,故宮、天壇、長城等傳統旅遊景區仍然是來京遊客的必到之處,“十一”黃金周遊客量劇增,創曆史最高水平。其中故宮接待遊客62.5萬人,創下最高日接待量13.58萬人的記錄;天壇接待31.4萬人,同比增長89%;八達嶺長城接待39.6萬人,同比增長58%。
黃金周期間,北京市餐飲銷售大幅增長。北京商業信息谘詢中心對37家餐飲企業的監測數據顯示,節日7天營業額累計達到1.1494億元,同比增長53.6%。特別是一些老字號企業和特色餐飲受到青睞,最為突出的是婚宴火爆,華天集團節日7天包桌總數達到7000多桌,包桌數量同比上升超過30%。
在住宿方麵,北京市星級飯店平均出租率63%,社會旅館平均出租率70%,遠郊區酒店平均出租率43%,均遠遠高於平時水平。
北京市公共交通客運量達到1.41億人次,創曆史新高。在9月29日,當天公共電汽車最高客運量達到1474.98萬人次,地鐵最高客運量達到445.82萬人次。
假日經濟是指人們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集中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帶動市場、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係統經濟模式。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因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獲得工作的機會。假日經濟屬於消費經濟範疇。假日經濟的主要特征是消費,假日經濟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休閑與旅遊,假日經濟具有的空間特征是流動與聚合,包括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從時間上來講,假日經濟集中在雙休日與幾個個節日高峰。
假日經濟的產業體係涵蓋麵非常廣,幾乎涉及了第三產業中的大部分行業。除作為假日經濟支柱行業的旅遊業外,商業、餐飲業、娛樂業、體育產業、交通運輸業、影視業、展覽業、廣告業,甚至是彩票都是假日經濟的一部分。
假日經濟是一種由各種需求、供給和資源配置所引起的經濟行為,其消費條件是既要有錢,又要有閑,還要有文化。消費層次越高,其文化特征越濃,文化含量越大,其消費外延越廣。
假日經濟是在國家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政策作用下發展起來的。假日經濟是伴隨著我國第一個“黃金周”而出現的。1999年9月,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雙休日的試行後,決定增加廣大勞動者的休閑時間,將春節、“五一”、“十一”三個中國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節日的休息時間延長為7天,於是“黃金周”的概念應運而生,在旅遊管理部門的心中,這是一個難得的賺錢機會;在廣大老百姓心中,這是一個難得的旅遊休閑的假期。
近年來在我國出現的“假日經濟”現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第一,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第二,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2013年全國公眾假期達到115天,占全年總天數的31.5%。
第三,我國大多數市場進入買方主導態勢,商品和服務種類越來越多。
第四,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傳統道德的影響以及多年來“短缺經濟”下的艱難生活使大多數中國人重積累,輕消費,尤其無暇顧及精神消費和生活品質的提高。伴隨著我國邁入“相對過剩經濟”時期,居民的消費觀念逐步發生變化,人們開始注重生活檔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