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一般可分為三類:跨期套利、跨市套利和跨商品套利。
跨期套利是套利交易中最普遍的一種,是利用同一商品在不同交割月份之間正常價格差距出現異常變化時進行對衝而獲利的,又可分為牛市套利(bullspread)和熊市套利(bearspread)兩種形式。例如在進行金屬牛市套利時,交易所買入近期交割月份的金屬合約,同時賣出遠期交割月份的金屬合約,希望近期合約價格上漲幅度大於遠期合約價格的上漲幅度;而熊市套利則相反,即賣出近期交割月份合約,買入遠期交割月份合約,並期望遠期合約價格下跌幅度小於近期合約的價格下跌幅度。
跨市套利是在不同交易所之間的套利交易行為。當同一期貨商品合約在兩個或更多的交易所進行交易時,由於區域間的地理差別,各商品合約間存在一定的價差關係。例如,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與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都進行陰極銅的期貨交易,每年兩個市場間會出現幾次價差超出正常範圍的情況,這為交易者的跨市套利提供了機會。當LME銅價低於SHFE時,交易者可以在買入LME銅合約的同時,賣出SHFE的銅合約,待兩個市場價格關係恢複正常時再將買賣合約對衝平倉並從中獲利;反之,亦然。在做跨市套利時應注意影響各市場價格差的幾個因素,如運費、關稅、彙率等。
跨商品套利指的是利用兩種不同的、但相關聯商品之間的價差進行交易。這兩種商品之間具有相互替代性或受同一供求因素製約。跨商品套利的交易形式是同時買進和賣出相同交割月份但不同種類的商品期貨合約。例如,金屬之間、農產品之間、金屬與能源之間等都可以進行套利交易。
交易者之所以進行套利交易,主要是因為套利的風險較低,套利交易可以為避免始料未及的或因價格劇烈波動而引起的損失提供某種保護,但套利的盈利能力也較直接交易小。套利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幫助扭曲的市場價格回複到正常水平,二是增強市場的流動性。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以較低的利率借入資金,同時以較高的利率貸出資金,假定沒有違約風險,此項行為就是套利。這裏最重要的是時間的同一性和收益為正的確定性。
在現實中,套利通常會存在一定的時間先後順序,也可能是以很小的概率出現虧損,但仍被稱作“套利”,主要是從廣義上而言。通俗地說,套利就是在同一時間進行低買高賣的操作!
在我國目前證券市場中,比較獲得人們認同的套利包括ETF套利、期貨套利、權證套利等。
複利:最神奇的財富升值工具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愛下象棋的國王棋藝高超,從未遇到過敵手。為了找到對手,他下了一份詔書,說不管是誰,隻要下棋贏了國王,國王就會答應他任何一個要求。
一個年輕人來到皇宮,要求與國王下棋。緊張激戰後,年輕人贏了國王,國王問這個年輕人要什麼獎賞,年輕人說他隻要一點小獎賞:就是在他們下棋的棋盤上放上麥子,棋盤的第一個格子中放上一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中放進前一個格子數量的一倍麥子,接下來每一個格子中放的麥子數量都是前一個格子中的一倍,一直將棋盤每一個格子都擺滿。
國王沒有仔細思考,以為要求很小,於是就欣然同意了。但很快國王就發現,即使將自己國庫所有的糧食都給他,也不夠百分之一。因為從表麵上看,年輕人的要求起點十分低,從一粒麥子開始,但是經過很多次的翻倍,就迅速變成龐大的天文數字。
這就是複利的魔力。曾經有人問愛因斯坦:“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什麼?”他的回答不是原子彈爆炸的威力,而是“複利”。
雖然起點很低,甚至微不足道,但通過複利則可達到人們難以想象的程度。但複利不是數字遊戲,而是告訴我們有關投資和收益的哲理。在人生中,追求財富的過程,不是短跑,也不是馬拉鬆式的長跑,而是在更長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跨度上所進行的耐力比賽。隻要堅持追求複利的原則,即使起步的資金不太大,也能因為足夠的耐心加上穩定的“小利”而很漂亮地贏得這場比賽。
如何將10元變成100萬元呢?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隻要你每日將10元放進存錢罐裏留著不用,1個月可攢下300元,每年可攢下3600元。倘若你繼續儲蓄,便會在277年後存夠100萬元了。第二種方法,如果每年年底將3600元用作投資,以過去30年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年平均回報率12%計算,成為百萬富翁隻需要31年。著名的“72法則”就是指一筆投資變成兩倍所需要的時間恰巧是72除以年回報率。例如,一筆年回報率為7.2%的投資,10年後本利和將是原始投資的兩倍;如果這筆投資的年回報率為12%,那麼原始投資翻倍的時間就是6年。試想,你有10萬元錢,那麼從現在起就投資於年利率為12%的固定收益產品,那麼6年後你的財富就翻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