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格裏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生於1958年,29歲時成為哈佛大學曆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他現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經濟學;當教員時,講授過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統計學和經濟學原理。曼昆教授馬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個非營利性智囊團——國家經濟研究局所屬的貨幣經濟計劃部主任,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和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顧問;他還供職於ETS考試研發委員會下設的經濟學高階水平考試委員會和NBER商業周期委員會;2003~2005年,他擔任小布什政府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曼昆是一位高產學者。他的著作發表在許多學術雜誌上,如《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學雜誌》和《經濟學季刊》,還發表在更普及的報刊上,如《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財富》。在1992年出版的《宏觀經濟學》使他名氣大振,連素以尖刻聞名的克魯格曼也對此書高度評價。他為哈佛學生編著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原理》,是目前公認的最好的經濟學初級教材。
曼昆在哈佛的課堂上,總是以他總結的經濟學十大原理作為授課的核心部分。在他看來,理解了這十大原理,就已經是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的水平了。大家一致公認,初學者如果知道了這十大原理,就大致了解了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和基本框架。
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
——亞當·斯密
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明其真理也;術也者,取所發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
——梁啟超
選擇:魚和熊掌之間的權衡取舍
經濟學家正在房間裏埋頭忙於做自己的學問。這時,一個中意他的女子大膽地敲開了他的房門:“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經濟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遲遲無法做出決定。最後,他終於得出一個結論:“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請求。”
於是,經濟學家來到女子的家中,對女子的父親說:“你的女兒呢?我已經決定娶她為妻”。老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10年,她現在已經是3個孩子的媽媽了。”經濟學家聽了,整個人近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自以為傲的經濟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
權衡取舍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一。他認為,人們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必須放棄另一樣東西。俗話說,“舍得舍得,有所舍,才有所得”,說的就是人生總是處在選擇之中。從早上起來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門開始,你在選擇;中午要去哪裏吃飯,你又在選擇;女孩子有眾多的追求者,在考慮結婚對象的時候,到底哪一位男士比較適合自己,要選擇;男生找工作時,麵對多家企業,要做出選擇。雖然以上的選擇有大有小,但每日、每月所有的選擇累積起來,就影響了你人生的結果。
有的人掙很多的錢,過高品質的生活,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有的人卻忙忙碌碌,隻能維持生計。是否善於選擇是導致差別的主要原因。什麼是選擇?選擇可以看作是一個判斷和舍棄的過程,在多種可能性中找到最理想的一個,標準是效用(機會收益減掉機會成本)最大。
明智的選擇,需要清楚正確地計算成本和收益,評估風險,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每個人都希望有選擇,而且希望做出正確選擇——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較好的。那麼有沒有一些方法幫助我們呢?以下一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選擇的形成共有五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極其簡單:
(1)列出所有可以采取的行動,包括不采用的行動也要列出來,而決策就是從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中選出一個來。
(2)盡可能列出每個行動的可見後果。
(3)盡量評估每種結果可能發生的概率,這一點常被忽略,因此得仔細加以討論。
(4)試著表達你對每種結果的渴望或恐懼程度。
(5)最後把列出來的所有因素全部放在一起考量,做出合理的決策。
如果還沒有列出選擇方案或可能的結果,那麼你一定得先解決這兩個問題,畢竟決策的本質就是從眾多選擇中挑出一個最好的,其目的就是要達到最佳結果;如果你連選擇方案都說不出來,更別想做出任何決策了。
機會成本:兩堆稻草間餓死的驢子
機會成本是曼昆經濟學原理之二。
麵對有限的資源,為了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人們必須選擇放棄。由此看來,做出選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於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所得必有所失。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選擇吃魚,那麼就不能吃熊掌,熊掌就是選擇吃魚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常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選擇行為都有機會成本。
有一頭驢子,它非常餓,到處找吃的,終於看到了在它前麵的兩堆草。它迅速跑過去,卻為難了,因為兩堆草同樣鮮嫩,它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堆。它猶豫不決,在兩堆草之間徘徊,一直在思考先吃哪一堆。因為不知道如何選擇,最終這頭驢子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