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本書從三個層麵總結了國有企業的產業經濟學分析框架,筆者認為從該視角分析國有企業的存在、發展及變革,比從單純的產權經濟學視角分析更加務實、具體、合理。國有企業的產業經濟學分析為國有企業的存在找到了經濟理論依據,這種分析方法並不是絕對地否定或支持國有企業的存在,而是將國有企業視為適應經濟產業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動態製度選擇。這些分析思路對於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具有多方麵的啟示:國有企業向關鍵產業集中與國有企業存在的產業特質理論相一致;國有企業在這些產業的分布並不是絕對的,隨著產業演進、產業成熟、規製製度的完善,任何產業內的國有企業都能夠實行民營化;我國目前對大型國有企業的改革必須與產業規製的改革相結合,並可以探索“混合所有權 產業規製”相結合的改革道路。
最後,本書堅持認為對於國有企業應該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它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不是一無是處的落後製度,他的產生、存在、發展與衰落都與客觀經濟條件有關,並在特定條件下發揮特殊作用。國有企業僅是政府參與市場調控與發展經濟、實現社會政治目標的一種手段。當這種手段相對有效時,就會被認可,反之就會被棄用。國有化與私有化本身沒有對與錯,關鍵在於要弄清楚什麼時候國有化是對的、什麼時候私有化是對的。兩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相機抉擇的政策選擇。雖然目前處於全球私有化浪潮之時,但如果客觀條件發生變化,未來仍有可能發生不同形式的國有化浪潮,作為政府而言,是要掌握適合國情的國有化或是私有化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