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能耗和生態指標
由於我國建材工業生產工藝比較落後,總體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高耗能、高汙染型行業。我國建材工業在能耗和廢物排放量兩個方麵與世界先進水平進行了國際比較。從中易見,我國建材工業在能耗與生態效益指標方麵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在新型幹法水泥生產廢氣排放中,我國水泥生產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為800毫克/標準平方米和400毫克/標準平方米,相比較國際先進水平排放量分別低於300毫克/標準平方米、200毫克/標準平方米,僅為我國排放量的1/3.
四、建材工業效益影響因素分析
1.宏觀經濟因素
相對其他行業,我國建材工業受宏觀經濟波動和商業周期影響更為顯著。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發現,2000~2006年間我國建材工業經濟效益指標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尤其是2004~2005年以後經濟效益指標明顯變差,這很大程度是受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影響。2000年後,我國建材工業整體上呈現買方市場,建材商品的價格持續下浮。2003年下半年,隨著國家經濟快速增長,建材產品價格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上漲,企業經濟效益所有好轉。但是,自2004年國家陸續出台了一係列宏觀調控政策,對包括水泥在內的發展過熱的行業加大調控力度。麵對建材工業產能擴張過快而需求增速變緩的局麵,2004年下半年建材產品價格繼而出現大幅度下滑;與此同時,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整下,包括煤、油、電、運費在內的各種主要原材料價格都有所上升。隨著這些政策調控效應的顯現,2005年我國建材工業經濟效益大幅下降。2006年,在控製總量和調整結構雙重影響下,建材工業產品價格和效益有所回升。
2.市場結構
建材工業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特點,因此在產業資源市場化配置的條件下,競爭和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效率優勢會促使產業重組,使少數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形成產業內寡頭壟斷的局麵。國外發達國家建材工業的發展經驗證實了這一產業演變規律。據統計,全球五大建材集團1997年產能為全球的43%,而1990年僅為9%。北美是高度集中的市場,集中度為75%,西歐達到65%。世界十大水泥企業產量占世界水泥產量的近1/2.
相比較,集中度低和企業資產規模偏小是目前我國建材工業市場結構的主要特征。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建材工業中除平板玻璃企業集中度較高外,其他建材工業集中度都比較低。2006年,水泥製造業、水泥製品業、玻璃及玻璃製品製造業、陶瓷製品業中前十大企業利潤總額的集中度分別為14.41%、10.83%、11.81%和16.09%。在資產規模上,2005年我國建材工業中非金屬礦物製品和非金屬礦物采選業企業平均資產規模分別隻有0.30億元和0.52億元,均顯著小於全部工業平均水平0.90億元;而且,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呈現出逐漸減小的趨勢,企業平均資產規模由2000年的0.38億元下降到2005年的0.30億元。子行業中,玻璃及玻璃製品、陶瓷、石墨及碳素製品平均資產規模呈現逐步減小趨勢,尤其是具有顯著國際比較優勢的陶瓷行業,2000~2005年企業平均資產規模由0.50億元下降到0.34億元,降幅高達32%。
國內建材市場相對分散的市場結構不僅不利於集中財力、物力進行科技開發,而且過度競爭還導致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影響市場健康發展。事實上,近幾年我國建材產品價格持續下降與建材市場結構不合理有著直接的關係。
3.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是影響一個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先進技術和工藝的采用。資料顯示,2005年新增新型幹法水泥生產能力約1億噸,新型幹法水泥產量占總產量的比重約為40%;新增投產23條玻璃生產線,產能約達7000萬重量箱,其中60%屬於優質浮法和國內市場短缺商品;巨石集團投資建設10萬噸大型無堿玻纖池窖拉絲生產線,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生產企業。新設備和工藝的采用對促進產品結構優化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但是,總體上說我國建材工業的技術進步能力還較弱。其主要原因在於我國建材工業尚缺乏完善的科技創新機製,企業從事研發創新的動力不強,科研開發資金投入不足。據統計,2005年我國建材工業中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用於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08%和1.83%,低於全部工業平均水平3.52%;研發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分別為0.2%和0.6%,也低於全部工業平均水平0.8%。
4.國外貿易保護政策
目前,我國已經是世界上建材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水泥、陶瓷生產連續幾年居世界第1位。但是,由於建材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相對較差,因此我國在對外貿易中並不是貿易強國。隨著建材工業出口規模的擴大,中國企業也將麵臨日益嚴峻的挑戰。比如,目前發達國家為保護其國內市場和市場份額,在產品性能、綠色環保和清潔生產等方麵製定了各種貿易技術標準;為了保護國內產業安全,西方國家對我國出口商品實行了反傾銷措施,2004年歐盟對我國出口的石材、螢石產品發起反傾銷措施,涉案金額約為3000萬美元。此外,除了來自貿易夥伴國對我國建材產品出口的種種限製外,國內貿易保護政策的減少,比如,出口退稅政策的取消,也對產品出口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五、發展對策建議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發現,雖然現階段我國建材工業增長質量取得顯著提高,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建材工業的發展還沒有完全脫離數量擴張性的粗放式增長道路。粗放型生產模式不僅影響了工業的經濟效益,而且不利於結構調整,導致產品的低檔化、質量差、資源浪費、產品出口“資源依賴型”、行業內的惡性競爭等一係列問題,這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相背離。在中國新一輪工業化熱潮中,麵對日益突出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快速增長之間的矛盾和問題,我國建材工業要保持持續健康的發展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1.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
目前,我國建材工業產品的技術含量仍較低,生產的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產品。尤其在進出口貿易中,“資源型貿易”表現尤為突出:一方麵,中國以低價大量出口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的初級產品;另一方麵,又以高出出口價格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進口價格大量進口國外產品。這種粗放式生產對國內資源、環境和市場運行產生了極大的負麵影響。由於非金屬礦物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可以預計,隨著經濟發展對資源消耗需求的不斷加大,資源價格將不斷提高,中國建材工業發展所依賴資源價格成本優勢會麵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挑戰。因此,我國建材企業有必要積極推進產品生產結構、出口結構的優化,通過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來增強我國建材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應當加強對礦產資源的管理,比如,通過製定行業技術準入標準、調整現行建材產品進出口政策,限定非金屬礦物產品的出口主要用在資源儲量豐富的高附加值加工製品上。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而且有利於保證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遏製生態惡化。
2.促進產業組織優化
近年來,為了提高建材工業行業集中度,國家製定了一係列政策,比如,限製小規模水泥和玻璃生產線建設,加大對小水泥和小玻璃企業的淘汰力度,製定促進水泥企業整合的優惠政策等。在此影響下,我國建材工業企業集團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但是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建材工業內大量小企業的存在不僅製約了行業技術設備更新和工藝結構的改善,而且還導致產能過剩、產品價格的無序競爭,嚴重影響了工業企業經營效益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此,在建材工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采取適當措施,繼續鼓勵企業兼並重組,促進企業整合,培育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以提升行業控製能力和企業競爭能力。
3.加強科技體係建設和科技投入
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加劇,技術創新能力成為競爭的主要取向目標。但是,就我國建材工業而言,目前該行業技術進步能力還十分有限。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建材工業中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的新產品產值率分別為3.10%和8.20%,新產品銷售收入率分別為5.4%和8.1%,同期全部工業新產品產值率和新產品銷售收入率平均水平分別為15.5%和14.0%;在生產裝備方麵,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的固定資產中,微電子控製設備的比重僅分別為2.7%和7.45%,遠低於全部工業平均水平12.10%。鑒於此,應該積極推進建材工業技術創新體係建設,增加政府和企業對建材工業的科技研發投入,尤其是非金屬礦物采選業領域;加快采用先進工藝設備改良傳統落後設備,促進建材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幅提高建材工業技術含量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4.注重節能降耗,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建材工業作為資源、能源依賴型和環境敏感型工業,對於發展循環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建材工業的發展應當以節約能源、資源和環境保護為中心,以水泥、牆體材料產業為重點,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固體廢棄物利用率和降低汙染排放量,逐漸使建材工業發展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在具體實施中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全麵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綜合利用,比如,通過製定技術和環境標準來限製和淘汰落後的、質量低劣的產品生產;通過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綠色建材產品的開發和使用等。
專欄13—1
建材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建材工業作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和實施循環經濟的重點行業,節能減排任務很重。為實現節能降耗和減排環保的目標,加快實施我國建材企業信息化是十分必要和切實可行的。從2006年建築材料工業信息中心對水泥、玻璃、陶瓷、玻纖等行業的大中型企業管理信息化調研情況看,隨著建材工業市場競爭正在進一步加劇,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不斷上升,企業間的並購、重組步伐持續加快,規模化經營將成為建材工業新的經營趨勢。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推廣取得了明顯進展,逐步應用和融合到我國建材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營銷和企業綜合管理的全過程之中,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建材企業的信息化需求
在建材工業中,目前有64.5%的企業設立了信息化建設領導機構並有專人負責企業的信息化工作,但仍有1/3的企業還沒有專職的負責信息化建設的部門。八成以上企業的一把手對企業信息化投資收益具有較高的滿意度。但仍有16%的水泥企業、14%的玻璃企業、6%的陶瓷企業領導對信息化收益表示不滿意。
從目前我國建材工業信息化需求使用情況看,財務、銷售、庫存環節是企業信息化應用的三大主要環節,尤其是財務管理信息係統的應用比例已經超過85%。此外,ERP係統也正越來越多地應用於企業的生產經營中。
進展與不足
企業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但必要的投入尚顯不足。2006年調查結果與2002年的調查結果相比,設置專門信息化機構的企業所占比例顯著增加,由37%提高到64%;企業內部網絡建設由53%提高到72%。但必要的信息化投入尚顯不足,如管理人員人均擁有PC機台數還較低等。
企業普遍注重主要工作環節的信息化應用,但信息化應用的係統性和完整性仍有差距。實施信息化項目的企業,普遍注重能夠大幅提高企業效益的生產和管理等關鍵環節的信息化應用,如財務管理、庫存管理、銷售管理、成本控製等管理信息係統的應用,但企業生產經營等其他方麵的應用仍有差距。企業對ERP應用的重視程度有所增加,有近29%的企業已實施,21%的企業計劃通過實施ERP來進一步挖掘企業管理信息化效益;但仍有近一半企業對信息化存在疑慮,尚未考慮使用ERP軟件來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對信息化項目的實施方法、步驟的認識進一步提高,但對其重要性和實質仍缺乏足夠的認知。多數企業對實施信息化項目有較明確的目標,對企業信息化現狀的客觀評估,以及項目規劃、管理谘詢、業務流程重組、項目評價、績效評估等相關環節的認識進一步提高。但由於大多數企業缺乏IT和管理等專業複合型人才,這些工作一般由專業谘詢公司為主。
企業普遍期望信息化項目應有較高的性價比和效價比。實施信息化項目需要一定的投資額,特別是涉及整個企業的信息化係統。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合理的投資與性能和效益正相關。信息化項目投資一般由計算機硬件和網絡設備、係統軟件和應用軟件,以及相應的谘詢、培訓和維護等服務3部分組成。近73%企業期望用不超過5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獲得性價比和效價比都比較滿意的ERP係統。這無疑對ERP供應商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企業集團信息化需求值得關注。我國建材企業間優勢互補的並購重組步伐持續加快,企業組織機構適度規模化已成為我國建材企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因此,我國建材企業信息化未來將不僅是單個企業的信息化,還要充分關注企業集團的信息化。
資料來源:《信息化打造高效環保建材企業》,賽迪網,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