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建材工業資產負債率變化顯示,2000~2006年,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的資產總額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2.85%和-11.05%;同期兩類產業的負債總額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44%和9.25%。由於資產總額的年平均增長率高於同期負債總額的年平均增長率,使得兩類建材工業的資產負債率均有所下降,年均分別降低2.40%和1.39%。其中,非金屬礦物采選業由2000年的61.28%下降到52.96%,降低8.32個百分點;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則由64.26%下降到59.09%,降低5.17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建材工業資產使用狀況有所改善,債務償付能力不斷提高。
同時,反映我國建材工業中非金屬礦物製品的子行業資產貢獻率和資金使用狀況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000~2005年間建材工業主要產品水泥製造、水泥製品、玻璃及玻璃製品製造業資產貢獻率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3%、3.4%、3.3%,顯著低於黏土磚瓦、陶瓷製品、耐火材料、石墨及碳素製品等其他行業。並且,水泥製品和玻璃及玻璃製品業的資產負債率的下降幅度也小於其他行業。
3.貿易競爭力
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拉動下,不僅中國建材工業取得快速發展,同時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國際貿易也取得了顯著成績。2000~2005年間,中國建材產品進出口額年平均增長25.4%,高於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年平均增長率23.2%。其中,建材產品出口總額年平均增長率26.8%,高於全國貨物出口額的年平均增長率24.3%;建材產品進口額年平均增長23.5%,高於全國貨物進口的增長率21.2%。2005年建材產品進出口總額是2000年的3.10倍;其中,出口額是2000年的3.28倍;進口額是2000年的2.87倍。“十五”期間,中國建材產品進出口總額累計達491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93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59.7%。這表明,建材產品出口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度逐漸提高。
根據海關統計,我們考察了中國建材產品貿易競爭指數及其價格指數變化。反映了建材工業及主要商品的貿易競爭指數。2000年以來,中國建材產品出口貿易競爭指數持續上升,由2000年的0.134上升到2005年的0.276,年平均增幅達15.55%。其中,非金屬礦物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由0.265降低到0.191,年均降幅6.32%。這主要是因采選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的下降,其貿易競爭力指數由0.335下降到-0.237;相比較,加工礦物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則由0.217上升到0.531,年均增長率達19.59%。具體到國際商品分類標準中3位數商品,可以發現在8類所列舉建材商品中有5類商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呈上升態勢,增幅較大的主要是非金屬礦物製品類,如編號663、664,增幅高達136.4%和190.4%;7類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中除編號666和667商品外,其他商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均呈現上升態勢。相比較,非金屬礦物采選業(編號273)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則呈現下降趨勢。這表明,我國建材商品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步提高,而非金屬礦物采選業趨於減弱。
反映了我國建材商品的價格變化情況,從中可以發現:①2000~2005年在8類商品貿易中,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商品呈現出口價格降低的態勢;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中,除編號661(石灰、水泥等建築材料)、666(陶瓷製品)商品出口價格略微下降外,其他商品的出口價格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②所列7類非金屬礦物製品商品的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的比介於0.04~4.96之間。其中,石灰、水泥等建築材料(商品編號661)和珍稀石材(商品編號667)商品的出口價格高於進口價格,其他5類商品出口價格遠低於進口價格。
上述分析表明,①石灰、水泥等建材商品(編號661)、黏土磚瓦(編號662)、其他礦物製品(編號663)、玻璃及玻璃製品(編號664和665)等5種商品的競爭力增強,其貿易競爭力指數整體水平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玻璃(編號664)貿易競爭力指數上升幅度最高,由2000年的-0.261上升到2005年的0.236,增幅高達190.4%;石灰、水泥等建築材料(編號661)的貿易競爭力指數提高幅度最小,約為12.2%。②我國建材工業在進出口貿易中,低出高進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商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建材工業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還較低,其中相當大的比例屬於低價的資源型產品,出口額的上升主要依賴於粗放式規模擴張,很多珍貴的非金屬礦資源隻是經過簡單的加工,以較低的價格出口國外。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建材工業出口結構得到進一步的證實。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出口具有顯著比較優勢的磚石、石材、建築陶瓷、非金屬礦產品的出口總額分別占建材出口總額的18%、20%、9%和13%,占建材產品出口總額的61%;衛生陶瓷、玻璃纖維及玻璃製品(包括玻璃纖維紗、玻璃纖維製品、平板玻璃和各種加工玻璃)占建材出口總額的20%;其他的水泥熟料、耐火材料、玻璃組件、水泥構件等約占出口總額的19%。
4.社會效益
建材工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之一,除了具有重要的經濟影響外還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這主要表現在吸納勞動力和生態保護兩個方麵。
建材工業在吸納勞動力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統計,2005年我國建材工業從業人員約466萬人,占全部工業就業人數的7.31%,僅次於紡織行業的9.37%。
在生態保護方麵,建材工業作為一個資源、能源依賴型和環境敏感型產業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方麵,它是一個能耗最高、汙染最嚴重的產業之一。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6)工業行業環境指標計算可知,建材工業所產生的廢水排放量在整個工業行業中居第8位,占全部工業廢水排放量的18.26%。廢氣排放量居第3位,約占全部工業行業排放總量的20%,僅次於電力、熱力的生產(32.96%)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20.96%)。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部工業的9.29%,居第2位,僅次於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58.93%);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占全部工業行業的69.38%,居第1位。另一方麵,建材工業又是一個具有較高物質循環利用率的產業之一,是整個社會實現資源循環的一個關鍵環節。建材工業每年消納和利用的各類固體廢棄物數量在4億噸左右,占全部工業部門固體廢氣物利用總量的80%以上;“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占全部工業的25.76%,居第1位。
2000年後,在“十五”計劃指引下,我國政府製定了一係列政策措施,包括促進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關停並轉小企業、加大環保監督和懲治力度等,以盡量控製和減少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負麵影響。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建材工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在保護生態環境、有效綜合治理和利用排放物方麵取得一定成績。據統計,2000~2003年我國建材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由1846萬噸減少到702萬噸,年平均遞減9.48%;建材工業中汙染最嚴重的水泥工業,萬噸水泥產量的煙粉塵排放量由135.54噸下降到57.79噸,生產萬噸水泥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6.78噸降低到10.61噸,年均分別遞減24.73%、14.15%。但是,應該看到,我國建材工業與發達國家能耗和廢物廢氣排放指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三、建材工業發展主要指標的國際比較
基於數據的可得性,本研究選擇從工業增加值率、勞動報酬率、勞動生產率、貿易競爭力指數、能耗和生態五個方麵進行國際比較,綜合考察我國建材工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1.工業增加值率
工業增加值率反映了行業資源轉化能力。工業增加值率越高,意味著單位投入中包含的新創造價值就越大,工業企業利用資源的能力越強。因此,工業增加值率是從總體上度量一個產業投入—產出效益的綜合指標,也是一個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標。
中國與國外發達國家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工業增加值率的國際比較。從中可見,在所列的國家中,無論是全部工業整體水平還是建材工業,我國工業增加值率均處於最低水平,與發達國家尚存在很大差距。其中,在非金屬礦物采選業方麵,韓國、美國和德國的工業增加值率較高,分別為66.5%、56.6%和48.8%,而目前我國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工業增加值僅為37.8%,相當於韓國的56.8%;在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方麵,以美國、日本、英國為最高,其工業增加值率分別為50.3%、45.6%和45.1%,而我國僅為30.54%,相當於美國的60.7%。這說明,我國建材工業的創值能力還比較低,生產過程中間投入物耗較高。
2.勞動報酬率
不同於電子、通信等高新技術產業,建材產品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在世界建材產品的國際競爭中,價格是競爭的主要指標之一。說到底,建材工業的競爭實際就是拚資源和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就目前中國的發展階段而言,受中國特殊國情決定,中國在資源和勞動力成本方麵的價格具有顯著比較優勢,這為中國建材工業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國內外的建材工業增加值中勞動力報酬率。據統計,2000~20005年間,我國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的勞動報酬率呈現出遞減的趨勢,年均分別遞減9.25%和9.59%。到2005年,中國全部工業平均勞動報酬率為10.95%,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分別為12.39%、9.96%。相比較,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中非金屬礦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的勞動報酬率均高於50%,甚至一些發達國家的建材工業中勞動報酬率高於全部工業平均水平。比如,德國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的勞動報酬率高達71.2%,高於其全部工業平均水平的57.6%;英國非金屬礦物采選業的勞動報酬率高達69.4%,高於其全部工業平均水平的60.1%。同德國相比,中國建材工業中勞動報酬率僅相當於它的14%。這表明,中國建材工業在勞動力成本上具有顯著的國際比較優勢;而且,這種勞動力成本優勢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對中國建材工業產品出口仍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勞動生產率
我國建材工業雖然在產量迅速擴展的同時,全員勞動生產率也呈現出加速遞增的發展趨勢,但是,同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中國與發達國家建材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的國際比較。在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領域,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在所考察國家中均處於前沿水平,其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35853美元/人·年和86724美元/人·年;而且,非金屬礦物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均高於其全部工業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分別高出69.9%和8.46%。相比較,中國建材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相當於美國的15.82%和30.94%。這說明,從全球範圍看,中國建材工業還處在一個較低水平,要趕超建材工業發達國家尚需一個較長的時間。
4.貿易競爭力水平和價格指數
隨著世界經濟和貿易的增長,國際建材市場對建材商品需求日益加大,貿易額逐步上升。據統計,2000~2005年世界建築材料商品出口額從508億美元上升到801億美元,增長57.7%,年均增長率為9.5%;同期,世界貨物出口總額由64944億美元上升到98304億美元,增長51.36%,年均增長率為8.6%。這表明世界建材市場正逐步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競爭市場之一。
與此同時,中國建材工業產品在全球建材市場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影響力。2005年,我國建材出口對象國和地區擴大到250個,較2000年建材出口市場增加了13%;中國建材出口額占世界建材出口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5.6%上升到11.73%,年均增長15.94%。但是,我們應當看到,我國建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差距。這可以通過商品顯性比較優勢和價格加以反映。
建材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的國際比較表明,我國建材商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在考察的7個非金屬礦物產品分類中,有4種商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均處於最高水平。其中,石灰、水泥等建築材料(編號661)、黏土等建材(編號662)和陶瓷製品(編號666)等非金屬礦物製品貿易競爭力指數高達0.936、0.837和0.993.但其他礦物製品(編號663)和玻璃(編號664)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183和0.237,競爭力則弱於日本(0.598和0.370);珍稀石材(編號667)的商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為-0.125,貿易競爭力弱於英國(0.015)。
建材商品出口價格的國際比較可見,我國建材工業商品出口價格基本上處於一個最低的水平。比如,具有顯著比較優勢的石灰、水泥等建材(編號661)、黏土等建材(編號662)和陶瓷(編號666)商品的出口價格分別為0.10美元/公斤、0.40美元/公斤和0.91美元/公斤,同所列國中最高價格相比,僅為其價格的1/11~1/5.對於競爭力較差的其他礦物製品(編號663)、玻璃(編號664)、珍稀石材(編號667)商品出口價格也表現出顯著的價格優勢,比如,其他礦物製品(編號663)商品價格約為日本的1/50,珍稀石材(編號667)價格僅為英國的1/32,美國的1/500.該數據分析表明,在進出口貿易中價格優勢對提高我國建材業貿易競爭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是,這種價格成本優勢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技術領域,單純依靠資源價格優勢並不能使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表現出顯著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