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物流運行方式與管理理念的發展和創新有力地推動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十五”時期以來,工業原材料和產成品物流的速度逐漸加快,物流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從物流運行的角度看,以第三方物流為主的現代物流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促進工業增長方式轉變、增長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1.全社會經濟運行的物流效率不斷提高

2006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超過3.8萬億元,同比增加0.4萬億元,增長13.5%(按第一次經濟普查調整口徑計算,下同)。這一增幅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物流需求規模的快速增長。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呈進一步下降之勢。2004年為18.8%,比2003年下降0.1個百分點;2005年為18.5%,比2004年下降0.3個百分點;2006年為18.3%,比2005年再下降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物流效率提高在2006年產生了419億元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物流需求規模增長明顯快於GDP,而GDP增長又快於社會物流總費用的增長。2001~2006年,按當年價計算社會物流總額年均增長23.2%,社會物流總費用年均增長12.2%,而同期GDP增長13.3%;社會物流運行的費用率(社會物流總費用占社會物流總額比重)持續下降。到2006年,已降至6.4%,比2000年降低4.9個百分點。以上數據表明,我國經濟運行的物流效率和物流效益正在趨於提高。

相對於美國、日本、英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物流費用占GDP比重仍然明顯偏高。以2005年為例,我國分別比美國、日本、英國和新加坡高出8.0、7.1、8.4和4.6個百分點。應當說,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步為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所替代,在客觀上也能帶來物流費用占GDP比重的下降。但是,我國物流領域資源消耗驚人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據調查,大約50%的工業企業在自理物流作業時,汽車返程空駛率在30%~50%之間;近30%的企業庫房閑置率在30%以上。因此,在我國進一步提升物流效率、節約物流成本的空間都還非常大。

2.工業物流速度明顯加快

1998年以來,由於工業企業在物流方麵的改進和完善,企業流動資產的周轉速度呈穩定上升態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次數由上年的2.16次上升到2.35次,流動資產周轉速度加快了8.8%;產成品存貨增長率也由2004年的24.7%回落至17.9%,回落6.8個百分點。

從原材料庫存看,大多數工業企業的庫存周期在1個月以內,所占比例在81%左右,這一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庫存時間在1~3個月的企業所占比例則由2000年的25%下降到11%。這一趨勢顯示,我國工業企業的原材料庫存時間較短且比較穩定,企業原材料庫存的周轉速度總體上正在縮短。

從產成品庫存看,2005年有35%的企業庫存時間在10天之內,這一比例比2000年的14%提高了21個百分點;庫存時間在10天至1個月的企業比例由2000年的75%下降到50%。此外,還有15%的企業庫存時間在1~3個月。這也表明,我國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時間縮短的趨勢較原材料庫存更為明顯。

3.企業物流成本呈下降趨勢

隨著現代物流的發展,工業各主要行業的物流成本水平普遍有所降低。從各行業情況看,2005年物流費用率(物流費用占銷售額比重)最高的三大行業分別是水泥、煤炭和化學工業,依次為17.2%、13.1%和11.3%,均遠高出同期工業行業的平均水平;汽車、石油、有色金屬、煙草,這些行業的物流費用占銷售額比例相對較低,都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據調查,2005年原材料物流費用占采購成本2%以下的企業達到45%,比2003年提高17個百分點;占采購成本2%~5%的企業由2003年的50%減少到25%;占采購成本10%以上的企業由2003年的5%、2004年的8%降至0.從產成品物流看,物流費用占銷售額5%以下的企業由2003年的33%上升到2005年的50%;占銷售額5%~10%的企業由2003年的56%減少到25%。這說明,我國多數工業企業通過提高物流運作水平,使物流成本水平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但仍有30%的企業原材料物流成本在5%~10%,19%的企業產成品物流成本在10%~15%。

2005年,美國企業的物流費用率為7.5%,日本僅4.8%,分別比我國低0.6和3.3個百分點。我國企業物流成本偏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物流執行的專業化分工不充分,第三方物流發育不足。目前,我國企業原材料物流50%由供貨方提供,另有31%由采購方提供,第三方物流僅占19%;而在產成品物流方麵,27%的執行主體是生產者,18%來自第三方物流,55%是部分自理和與外包相結合。相比之下,在美國卻有57%的物流量是通過第三方物流來完成。在社會化配送發展最快的日本,第三方物流占整個物流市場的份額更是高達80%。

三、限製工業物流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

工業物流是工業經濟運行中的一個子係統。工業物流效率並非隻與物流活動本身的投入規模、技術水平以及組織管理有關,更在深層次上決定於工業生產的專業化水平和社會化程度。總體判斷,進一步提升我國工業物流效益將主要受到以下因素製約。

1.外部物流服務相對短缺

在產業規製上,受體製和機製約束,物流領域中內部分割、壟斷、封鎖的現象依然突出,物流尚未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秩序。現行政策法規在工商登記管理、財政稅收、交通規費、配送車輛進城、土地管理、貨運代理、物流市場規範、快速通關等方麵對專業化物流企業形成了明顯的限製。從競爭主體看,盡管已出現了一些專業化的物流企業,但企業規模和實力有限,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較低,所提供的服務主要集中在貨物代理、倉儲、庫存管理、搬運和幹線運輸等領域,而在流通加工、信息服務、成本控製等增值服務方麵,尤其在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高端產品方麵還沒有全麵展開。相當數量的物流企業缺乏必要的服務規範和管理規程,經營管理粗放,難以提供規範化的服務。由於創新能力匱乏,物流企業隻能一味地使用價格競爭甚至不正當競爭手段,不僅服務質量不能滿足客戶需要,而且進一步加劇物流市場競爭的不規範和不成熟,抬高了工業企業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和運作風險。

2.工業生產方式落後,抑製物流外包需求

目前,在我國工業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產品。受競爭環境和自身素質的影響,相當數量的工業企業還在采用傳統乃至陳舊的生產模式,競爭策略主要依賴成本優勢和價格競爭,技術升級和產品開發的速度較為緩慢。企業價值鏈過於側重實體產品的生產,物質材料消耗占產品成本比重較大,外包項目主要以產品生產為主,外包服務不多且涉及麵窄。從物流、金融、銷售、人力資源、信息技術等生產性服務占製造業中間投入的比重來看,我國隻有12.0%,遠低於美國的32.6%、德國的28.4%和日本的26.6%。據調查,2005年內資製造業重點企業平均自有倉儲麵積8.2萬平方米,貨運車輛66輛、裝卸設備38台,分別是外資企業的3.4倍、3.7倍和1.5倍。企業最多是在自己的儲運能力無法滿足需要時再使用外包。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來說,由於勞動用工體製僵化,業務調整和人員精簡還麵臨著高昂的交易成本,也抑製了外包服務需求。目前,在社會總產品中,工業生產資料產品占75%,工業品物流總額占社會物流總額的85%以上。而在這些產品的市場流通中,工業企業自采自銷比重高達70%。這個深不見底的巨大黑洞正是中國物流業發展落後、物流效率低下、粗放擴張、流程惡化的要害所在,也是發展的潛力所在。

3.企業運作流程需要重新梳理和優化

在相當數量的工業企業中,物流組織體製設置不合理、不科學。例如,計劃、采購、供應、存儲、運輸等物流活動分屬於各職能部門,決策層與管理層和作業層之間縱向脫節,導致企業的采購、供貨、質量、生產波動、物資消耗以及庫存結構等基礎物流數據及信息無法獲得有效的整理和積累;庫存管理控製也達不到最佳狀態,不能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和企業生產波動來柔性控製庫存。在成本控製上,無法對物流費用進行分析與管理,難以采取總成本控製,分部門核算時物流成本模糊,各種物資、人員、設備設施和時間效率的浪費現象普遍存在。從外部流程看,企業與原材料供應商、配件供應商、產品經銷商及物流供應商之間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交易買賣關係,對“價格”等短期利益注重較多,而對服務質量的一致性、業務合作的長期性等考慮不夠,損害合作夥伴利益的行為也時有發生,並且雙方業務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溝通十分有限。隨著生產規模擴大,一方麵供應商數量急劇增長,但另一方麵原材料質量和供貨期卻無法保證,這不僅使企業對合作夥伴的管理成本增加,而且也導致企業對客戶訂單反應周期的延長和抗市場風險能力的弱化。

4.物流人才嚴重短缺

現代物流是一項高度係統化、專業化的工程,需要從業者具有較高的物流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例如,在現代工業企業中,物流操作人員不僅要精通物流管理技術,而且要熟悉生產工藝流程以及生產工藝設備和需求的知識與信息,掌握企業前向的製造供應鏈流程、後向的銷售供應鏈流程;物流管理人員不僅是運輸和倉儲專家,還必須熟悉軟件程序及信息技術係統乃至電子商務技術。目前,中國物流從業人員大多數素質還比較低,很多人的觀念更新、知識更新跟不上現代物流活動的發展需求。調查顯示,國內物流從業人員中擁有大學學曆以上的僅占20%左右,高中及中專職校兩者則占50%,並且受過係統物流教育培訓的人員則寥寥無幾。到2010年,我國大專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為30萬~40萬人,而目前各類大專院校物流專業年培養規模在5000人左右,物流專業人才已被列為12類緊缺人才之一。從人才培養的質量上看,物流教育與物流企業和企業物流部門的實際需要也還存在較大差距。尋找合格的物流人才不僅對國內企業,而且對在華的跨國公司,都仍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