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資源消耗總量增加,但水資源消費強度卻呈下降趨勢
中國水資源總量已經不到我們通常所說的28000億立方米。而且地區分布不均逐年增大,有八成分布在南方,南方耕地卻隻占全國耕地麵積的1/3左右。所以,總的可利用的水資源非常有限。2000年全國總用水量549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3784億立方米(農田灌溉占91.6%),占總用水量的68.8%;工業用水1139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20.7%;生活用水575億立方米(城鎮生活占49.4%,包括全部建製市、建製鎮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設施的非建製鎮的居民住宅用水和公共設施用水),占總用水量的10.5%。2000年,萬元GDP(當年價)用水量為554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為285立方米。2005年全國全年總用水量5633億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360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91立方米。即“十五”時期,全國的總用水量隻是微增,其根本原因即在於水資源消費強度的大幅度下降。
2.能源消費強度有所增加,國內礦產資源消費強度出現反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消費總體上是不斷增加的,但利用強度與利用效率在下降之後出現反彈。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在經過一個時期的上升後從“五五”時期開始下降,進入到“十五”之後,能源消費係數反彈,2001年即達到“八五”時期水平,2002年突破臨界值1,達到1.21,2003年上升到1.45,2004年進一步升到1.86.
我國正處於先期工業化國家曾經曆過的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所以,發展使礦產資源的消耗大幅度增加,1980~2000年,鋼、銅消費量增長率略低於GDP增長率;鋁消費量增長率大大高於GDP增長率,是GDP增長率的近2倍。2005年,我國礦產品產量快速上升,原煤產量達到21.9億噸,原油1.81億噸,鐵礦石4.21億噸,粗鋼3.52億噸,十種有色金屬1917萬噸。從“一五”時期到“七五”時期,我國金屬原材料消費彈性係數處於緩慢下降狀態,“八五”時期出現反彈。“八五”時期,鋼、鋁、鉛的平均消費彈性係數達到1以上,銅、鋅接近於1.“九五”時期,銅、鋅也都超過了1.進入“十五”時期,鋼、銅、鋁和鋅等5種主要金屬的消費彈性係數平均在2以上。單位GDP的金屬原材料消費“八五”時期後同樣也呈增加趨勢。如銅由1979年的13.8公斤/萬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9.4公斤/萬美元。鋁由1980年的18.24公斤/萬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37.53公斤/萬美元,單位GDP鋅的消耗從1978年的8.78 公斤/萬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5.4公斤/萬美元。我國經濟對國內資源的消費強度變化,從圖中不難看到,單位GDP對國內資源的消費強度總體也呈增加之勢。
3.汙染排放強度下降動能不足,部分指標時有反彈
我國廢水排放總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工業廢水總體呈下降之勢,1985年為257.4億噸,2000年下降到194.3億噸,“十五”期間有所反彈,到2005年又上升到了243.1億噸。工業二氧化硫在波動中呈增加之勢,煙塵和粉塵排放量在波動中下降。由於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和處置量的增加,“十五”期間,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呈直線下降。
“十五”期間,工業汙染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但下降強度指標的下降幅度“十五”晚期低於“十五”早期,進一步降低的動能不足。2006年,中國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增幅減緩,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由上年分別增長5.6%和13.1%,減為增長1.2%和1.8%。但是,全國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的目標。2007年第一季度,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汙染行業增長過快,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六大行業增長20.6%,同比加快6.6個百分點。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