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爆發並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後,對現行的國際貨幣體係進行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
(一)國際貨幣體係的曆史及現狀
對國際貨幣體係的曆史及現狀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對美元如何成為國際貨幣的曆史以及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係的現狀的研究。李伏安等通過分析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的曆史演變,剖析美國經濟實力的變化及與之相適應的國際貨幣體係的變化,他們認為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和政治的格局,使得英國不得不同意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和運作機製的布雷頓森林體係。隨後的牙買加協定其實質是美元的彙率波動根據美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和國際金融協調的手段,可采取多種彙率製度。雖然多種彙率製度增強了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能力,但是也將國際貨幣體係帶人了一種“無秩序”的狀態之中。這種無秩序的國際貨幣體係在新的國際金融環境下就成了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根源。次貸危機的爆發徹底暴露了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係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動搖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
邵鵬斌對美元國際化的曆史進程及成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除了兩次世界大戰外,一戰前的完全工業化也為美元的國際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後的布雷頓森林體係確立了美元的主導地位,馬歇爾計劃成為推動美元國際化進程中的又一重要力量。他將美元國際化的原因歸結為五個方麵:第一,美國的經濟實力是美元國際化的基本前提;第二,貿易輸出是美元國際化的重要手段;第三,持續對他國貨幣的打壓使美元的主導地位長期保持;第四,歐洲市場化使美元國際化路線得到長期推廣;第五,本國利益驅使美元的推廣路線長期堅持。
(二)國際貨幣體係改革趨勢
以美元為核心的現行國際貨幣體係是一個不受約束的體係,無淩駕於各國貨幣政策主權之上的國際貨幣契約來約束儲備國的貨幣發行行為,因此應對現行的國際貨幣體係進行改革。張蘭從契約經濟學視角對國際貨幣製度的已有文獻進行梳理,並對國際貨幣製度改革提出建議。她認為國際貨幣製度是一種國家間通貨兌換的契約,在國際貨幣發行紀律約束上,現行的牙買加體係是一種無體係的體係,由於道德風險的存在,使市場約束力量不斷減弱,因此市場約束機製對於一國境內的貨幣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國際貨幣製度的未來設計中,應通過多級國際本位貨幣競爭來提供這種市場約束機製,隻有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證債權人的利益。909黃範章認為,除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合作之外,國際貨幣體係的改革應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努力:第一,選擇好作為國際儲備基礎的本位幣,這是國際貨幣體係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周小川曾提出建立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這一建議得到“金磚四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第二,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形成有力的而又具有一致性的跨國監管合作機製;第三,充分發揮G20創立的“金融穩定論壇”及“金融穩定委員會”等新機製的作用。
沈晗耀等也從國際貨幣體係的多元化模式角度對國際貨幣體係未來的改革方向進行了展望。從布雷頓森林體係到牙買加協議,一直延續著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係,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美元這一國際貨幣體係裏唯一的核心貨幣模式,將逐漸被多元化的貨幣體係所代替。911他認為基於局部金本位製的二元貨幣製度,能夠有效解決國際貨幣體係中儲備貨幣流通與穩定性之間的矛盾,有助於貨幣政策調控中內外衝突問題的解決,增強儲備貨幣的穩定性,因此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應按照局部金本位製度下的二元貨幣體係方式重新構建國際貨幣體係,並使之適應實體經濟格局。同時他認為應從建立世界貨幣組織、實施金本位、發行世界公幣、締結國際公約等幾個方麵重構國際貨幣體係,並從提高透明度、定期對國際貨幣的含金量和彙率進行評估和發布、建立國際清算中心、對會員國提供貸款、穩定經濟等幾個方麵改善國際貨幣組織在新的國際貨幣體係構建中的監督管理職能。
① 劉國光:《新中國六十年感言》,載《百年潮》2009年第10期。
② 衛興華、侯為民:《新中國60年經濟發展的曆史經驗及其啟示》,載《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年第10期。
③ 楊承訓:《論“市場調節、調節市場”雙導向機製——新中國60年的成功探索》,載《當代財經》2009年第8期。
④ 文魁、徐懷禮:《新中國經濟60年發展主脈》,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⑤ 黃泰岩:《曆史長河中的新中國六十年》,載《群言》,2009年10期。
⑥ 葛揚:《基於六十年整體視角的計劃經濟模式曆史評價》,載《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9期。
⑦ 張宇:《中國模式的含義與意義》,載《政治經濟學評論》2009年第1期。
⑧ 何自力、喬曉楠、李菁:《中國模式與未來道路探索》,載《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2期。
⑨ 朱可辛:《發展中的“中國模式”》,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5期。
⑩ 李炳炎、向剛:《“中國奇跡”與“中國模式”——中國30年經濟改革的巨大成就與基本經驗》,載《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11 張建君:《中國經濟轉型的模式特征探析》,載《現代經濟探討》2009年第6期。
12 程恩富、王中保:《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辨析》,載《經濟縱橫》2009年第6期。
13 梁波:《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特征》,載《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4期。
14 林崗:《中國的經濟改革道路:實質、意義和前景》,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15 李炳炎,向剛:《“中國奇跡”與“中國模式”——中國30年經濟改革的巨大成就與基本經驗》,載《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