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十一五”時期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個百分點,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總額達到4000億美元;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服務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二產業增長速度。到2020年,基本實現經濟結構向以服務經濟為主的轉變,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服務業結構顯著優化,就業容量顯著增加,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顯著提高,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總體發展水平基本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
三、大力優化服務業發展結構
適應新型工業化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規範提升傳統服務業,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的作用,優化行業結構,提升技術結構,改善組織結構,全麵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
大力發展麵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細化深化專業分工,鼓勵生產製造企業改造現有業務流程,推進業務外包,加強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快從生產加工環節向自主研發、品牌營銷等服務環節延伸,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優先發展運輸業,提升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軟件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積極推進“三網”融合,發展增值和互聯網業務,推進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健全金融市場體係,加快產品、服務和管理創新;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充分發揮科技對服務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鼓勵發展專業化的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工業設計和節能服務業;規範發展法律谘詢、會計審計、工程谘詢、認證認可、信用評估、廣告會展等商務服務業;提升改造商貿流通業,推廣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現代經營方式和新型業態。通過發展服務業實現物盡其用、貨.其流、人盡其才,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走上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大力發展麵向民生的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不斷培育形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圍繞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的要求,大力發展市政公用事業、房地產和物業服務、社區服務、家政服務和社會化養老等服務業。圍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新聞出版、郵政、電信、廣播影視等服務事業,以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為重點,加強公共服務體係建設,優化城鄉區域服務業結構,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圍繞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體育和休閑娛樂等服務業,優化服務消費結構,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業是今後我國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要著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鼓勵其他服務業更多吸納就業,充分挖掘服務業安置就業的巨大潛力。
大力培育服務業市場主體,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鼓勵服務業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技術進步提高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產品創新。依托有競爭力的企業,通過兼並、聯合、重組、上市等方式,促進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服務企業或企業集團。鼓勵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服務業,積極扶持中小服務企業發展,發揮其在自主創業、吸納就業等方麵的優勢。
四、科學調整服務業發展布局
在實現普遍服務和滿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依托比較優勢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科學合理規劃,形成充滿活力、適應市場、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服務業發展格局。
城市要充分發揮人才、物流、信息、資金等相對集中的優勢,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提高服務業的質量和水平。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和其他有條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發達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要依托工業化進程較快、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較高的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升級換代,提高服務業質量,推動經濟增長主要由服務業增長帶動。中西部地區要改變隻有工業發展後才能發展服務業的觀念,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承接東部地區轉移產業,使服務業發展盡快上一個新台階,不斷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