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位於黃河之濱的北武當山古建築群,也是平川區頗負勝名的景觀之一。這裏“群山環抱、黃河水繞、阡陌縱橫、村舍儼照”,遠在唐代此地的寺廟建築群就具備了一定規模,曾有“六級浮圖”金塔一座矗立於黃河對岸,至今在石崖上尚遺留有石窟洞刻十餘處。

要切實在煤炭運銷市場的管理上做好文章,理順各種關係,逐步克服政出多門造成的弊端。改進稅收征管辦法,不斷提高稅收征管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杜絕稅收征管工作中“跑、冒、滴、漏”現象的發生,並積極開辟財源,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

2.以科教興農為重點,積極培育平川特色產業品牌,進一步加大中區開發力度,狠抓鄉鎮企業的振興工作,促進平川特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以科技為先導,狠抓農業主導產業的開發,尤其要抓好具有平川特色的兩項重點產業品牌的開發。平川區在科教興農工作中提出了抓點帶麵,突出示範,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後勁的思路,著重組織實施了啟動西甜瓜和種子兩大產業工作,力爭將這兩大產業做為具有平川特色的拳頭品牌打出去。目前,以陡城、水泉、寶積為主的玉米、小麥、瓜果菜種子產業和以下村、小黃灣、旱坪川、吊溝為主的西甜瓜產業基本形成。兩個產業現已具備相當規模,並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平川提出的旬旬西瓜上市的目標可望實現。今年新建日光溫室400座,力爭將平川建成全省最大的反季節西甜瓜基地。種子產業方麵,在抓好小麥、瓜果菜育種的同時,重點放在玉米育種上,今年育種麵積已形成6000畝的規模。玉米種子已打入省內各地市場,同時還輻射到外省區。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316”框架為基礎,著力發展具有平川區域經濟特色的鄉鎮企業。平川區鄉鎮企業從1985年起步,到1998年底,總產值達到8.1億元,平均每年以44.8%的速度遞增。鄉鎮企業增加值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12%,其中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的64%;實現稅金占區財政收入的11%;農民人均純收入中52%來自鄉鎮企業。1999年9月23日召開了全區鄉鎮企業工作會議,作出了《關於加速鄉鎮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製定了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鄉鎮企業的基本框架,這就是“316”框架。“316”框架的具體內容是“三個轉換”、“一個格局”、“六條路子”。“三個轉換”指由單一的煤炭資源開采為龍頭的產業向以農副產品加工為龍頭轉換;以分片加工、分散經營向集中連片、集約經營方式轉換;由單一鼓勵農民辦鄉鎮企業向鼓勵幹部、職工創辦、領辦鄉鎮企業轉換。“一個格局”指借平川中區開發區這塊“甘肅省鄉鎮企業示範區”的牌子,抓住東西合作示範的機遇,結合小城鎮建設,形成沿線(國道109線和省道308線)、環城(平川城區)、聚點(平川中區、陡城鄉、王家山鎮、共和鄉)的發展格局。“六條路子”指大力發展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走好鄉鎮企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的路子;發展以農用工業為主的龍頭企業,走好鄉鎮企業與科教興農相結合的路子;依托本地資源優勢,招商引資,走好產品深加工與產品出口創彙相結合的路子;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兩高一強”項目,走好東西合作和城鄉結合的路子;注重培養和引進人才,走好優化鄉鎮企業人才結構和安排下崗分流職工相結合的路子;加大對鄉鎮企業的改革力度,積極推行股份製與股份合作製為主的多種所有製形式的改革,走好鄉鎮企業改革與發展的路子。

利用“一塊”牌子,緊抓東西合作示範的機遇,探索出一條具有平川區域經濟特色的中區開發模式。平川中區經過近兩年的集中開發,現已實現“四通(水、電、路、訊)一平(平田整地1500畝)”。平川中區現共投入開發資金3500多萬元,實施科技項目11個,建成日光溫室60座,遊泳池一座。白銀市政府於2000年年初還將平川中區確立為“白銀市解困與再就業工程開發基地”。

平川中區今後的開發方向是充分利用中區高科技示範園區的優勢,繼續在農業開發和科教興農方麵大做文章。農業開發方麵,中區的引黃提灌工程、井灌工程、靖遠電廠廢水利用工程現已建成,中區水網體係已具備。要充分利用這一基礎條件,迅速開發數千畝荒地,將開發出來的荒地利用租賃、承包等形式交給投資者進行農業方麵的開發,使之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