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全麵導人CIS係統,以全新的經營觀念,全方位的實施企業形象戰略。以品牌戰略為核心,以名牌發展為主線,以企業現代整合、營銷為主體,使企業在大市場框架下以全新的具有競爭力的形象麵對市場和對手。

第四,以直銷、聯銷等較為先進的營銷方式,構架整體營銷策略。健全並拓展目前業已在甘肅市場和周邊市場形成的營銷網絡,並以甘肅為中心,周邊為輻射麵,區域和全國為延伸而建立健全大營銷網格。

第五,以資本運營為重點,加強融資力度,拓展融資渠道。

條山酒廠將以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作風,科學嚴謹的態度,頑強拚搏的勇氣,再塑條山精神,再創條山偉業,再造條山輝煌,為繁榮地方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九節 立足農業創輝煌

總結經驗搞特色

幹旱山區如何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這是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地處甘肅中部的會寧縣,1999年在遭受了70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的情況下,奪取了抗旱減災、保糧增收工作的勝利。及時總結抗旱經驗,進一步明確農業發展的思路,對會寧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嚴酷的自然條件製約著會寧農業的發展

會寧有農業人口54.93萬人,占總人口57.15萬的96.1%。農村剩餘勞動力近10萬人。目前,仍有5萬多貧困山區的群眾尚未解決溫飽,農村貧困麵為9.2%。

會寧農業的發展麵臨著許多不利的因素,主要是:

水資源短缺。幹旱缺水,尤其是春旱的普遍性、多發性,是會寧農業生產的最大製約因素。據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全縣年平均降水量為312毫米,蒸發量為1800毫米;1~4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4.7%,6~8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幹旱缺水製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威脅著群眾的正常生活。

生態環境惡劣。全縣總流域麵積6439平方公裏,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整個地形大致可分為梁峁山地、河穀川台和破碎塬麵三部分。溝壑縱橫交錯,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58萬畝耕地中,旱山地占90%;在6439平方公裏的總麵積中,水土流失麵積達65%;糧食平均畝產僅有89.3公斤,其中水地畝產461.3公斤。

財政十分困難。1998年縣、鄉財政收入僅為1767萬元,而支出達7824萬元。累計赤字已達5923萬元,製約著對農業的投入。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業基礎條件發生了明顯改變,農業生產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到1998年底,建成靖會電力提灌等水利工程和“121”雨水工程3.63萬戶,全縣水窖達到16萬眼;水地有效麵積發展到24.62萬畝,梯田累計達到109.23萬畝;林地總麵積達到9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9%;實現了鄉鄉通電、通公路,境內有312、209兩條國道通過,西蘭烏光纜途經會寧,並經靖遠與京呼銀蘭光纜相聯接。

1999年8月至2000年5月中旬的秋、冬、春三季的跨年度連旱。幹旱時間之長、範圍之廣、程度之重為會寧多年來所罕見。但是,在這樣的幹旱形勢下,會寧社會穩定,群眾有衣穿、有飯吃、有水喝。2000年全縣完成夏糧播種麵積51.07萬畝,秋糧播種麵積112.81萬畝,預計糧食總產可達1.5億公斤以上,實現了大旱之年糧食不減產。探究會寧抗旱取得勝利的原因,主要是全縣廣大幹部群眾始終圍繞抗旱減災保糧增收這個中心,狠抓了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一是充分調動幹部群眾的抗旱積極性。縣委、縣政府先後提出了“主動抗旱、不誤農時,幹打幹種、深種淺埋”,“三套種子、四道防線”,“五個到位、一個確保”(組織領導到位、宣傳發動到位、抗旱措施落實到位、農用物資到位、群眾生活安排到位,確保農村社會大局穩定),“決戰大秋,確保55萬畝地膜玉米和25萬畝整薯窩種芽栽洋芋種植任務的落實”等一係列科學決策。34名縣級幹部分片包鄉,帶領從縣直部門和鄉上抽調的1950名幹部和科技人員始終堅持在抗旱生產第一線。社會各界、各行各業,爭做貢獻:縣農業銀行、信用社投放農業貸款3235萬元;縣水利部門檢修機泵128台(套)、整修渠道104公裏;生資、農經部門調運化肥2.1萬標準噸、農膜1800餘噸、農作物良種63萬公斤;省市幫扶單位下撥抗旱資金119萬元、捐款35萬元。

二是充分挖掘現有水利設施的潛力。在黃灌區,襯砌渠道144條、180公裏;在東南部打井掏泉680多眼、截流80餘處;在旱山塬區充分發揮“121”和集雨節灌工程的作用,通過車拉、畜馱、人挑等辦法點澆點種地膜玉米22.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