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股份製、合作製、中外合資等多種所有製經濟成份,充分發揮大中型企業集中,技術、人才、資源聚集的優勢,加快以“一廠兩製”為主的城市集體經濟的發展。

5.城建步伐要加快。充分利用國家擴大內需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優先發展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抓好城市供水、排水、供熱、防治汙染和道路、通訊、電網、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淨化、美化、綠化環境,提高市民素質和文化程度,創造良好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和城市居民生活環境。

6.創新技術靠人才。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充分發揮教育、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進一步落實科教興市的戰略措施。為此,要建立、完善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體係,加大資金投入,力爭產、學、研緊密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使科技成為經濟增長的支點。

7.招商引資莫輕視。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把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結合起來;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積極爭取經濟發達地區資金和傳統工業向白銀地區的轉移和輻射。

以“三引進”為重點,不斷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以資源換資金,以市場換技術,以存量換增量,吸引外商采取獨資、合資、控股、兼並、收購等多種形式,投資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

三、推進農業實行“三化”

傳統農業向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轉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白銀各地生態差異較大,經濟發展態勢各有不同,基本上可分為北、中、南三個地帶。這三個地帶勢如飛鳥,中部為鳥身,南、北部為鳥之兩翼。據此,白銀市在農村經濟工作中的戰略構思是:“一體兩翼、豐翼強體、整體騰飛”。

“南翼”即以會寧縣為主的生態農業區。這裏有廣闊的黃土梁峁塬地,土層深厚,年降雨量300~500毫米,是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和發展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好區域。要堅持以糧食換林草的原則,采取以糧代賑的個體承包的辦法,大麵積、全流域栽植林草,綠化山河,保持水土,改善生態。同時要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改土造田、興水節灌、地膜種植、推廣科技、調整結構。大力發展經濟林、用材林、薪炭林,著力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保健食品基地。

“北翼”即以景泰縣為主的高揚程灌溉農業區,這是白銀的糧食生產基地和支柱產業的原料基地。重點是節水灌溉和發展“兩高一優”農業,著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農業的綜合效益。與沙漠接壤地區,應有效地治理沙化,改造荒漠,發展防風固沙的林草帶,搞好沙產業開發。山區則應退耕還草還林,發展優質高效畜牧業和林果業。

“一體”就是以白銀市區為主,包括靖遠縣和平川區的高效農業區。這一地區地勢低平,水源豐富,光熱資源充足,溫度適宜,有“小江南”之稱,有利於發展高效立體農業。重點發展優質高效、產業化農業。遠離黃河的幹旱山塬地區,也應集中連片種草種樹,提高林草覆蓋率,盡量減少水土流失。同時要在這一地區加快農業開發工程的建設和農村小城鎮建設的步伐,率先實現農民致富奔小康。

走以改善農業基礎條件為重點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生態工程建設要同國土整治、產業開發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建設有白銀特色的林果業、草產業、畜牧業和加工業體係,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同步發展。

水不僅是農業經濟的生命線,也是人類的生命線。提灌區要以常規節水為重點,下大力氣抓好渠道襯砌和大塊改畦,進一步落實高新灌溉技術,充分利用每一滴水。旱作農業區,盡可能節約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資源,發展小型節水補灌工程。在已有的“121”工程的基礎上,延伸抓好道路集流、山坡集流,充分發揮水窯、水池、澇壩等的蓄水作用。實現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的高效利用。

在特色上做文章,在創名牌上下功夫。繼續把三大支柱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繼續發展反季節蔬菜、畜禽產品、優質瓜果和綠色食品,促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名牌生產格局的形成,提高農業經濟的綜合效益。

麵向農業、麵向農村、麵向市場,及時掌握科技信息,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新精尖農業科技,集中力量辦好幾個具有較高水平的高科技農業示範區。加強科技網絡建設,提高農民素質。

圍繞糧食、瓜果、蔬菜、畜禽等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大力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通過對石灰石、煤炭、石膏、陶土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建築、建材、非金屬礦采選、民用住宅裝飾等為主的鄉鎮企業,提高工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