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地域遼闊、地形複雜、居住分散、經濟基礎薄弱,發展農村廣播電視的製約因素較多。至1998年底,全市尚有23個鄉的307個村不通廣播電視。盲點集中在邊遠貧困山區,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根據國家廣電總局提出“力爭本世紀末基本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的要求,全省“村村通”會議之後,白銀市委、市政府製定了《白銀市村村通廣播電視實施方案》,縣(區)、鄉、村層層簽定了目標責任書。市、縣廣電局抽調技術骨幹對盲點村的地理條件、居住環境調查研究,采取了多路微波傳輸、無線發射、衛星直播、發展有線電視等多種技術手段,力爭早日實現“村村通”。為確保“村村通”工程達標,各縣區都嚴格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器材、統一管理的要求嚴把質量關。“村村通”工程資金需求量大,地方財力不足,各級政府和廣電部門采取擠、貸、借、集等方式積極籌措;社會各界衷心擁護,紛紛慷慨解囊,鼎力相助;群眾積極投工投勞、捐資捐物,兩年完成“村村通”的任務在一年內完成。2000年五、六月間,省、市領導小組經過驗收,對各縣區“村村通”工程建設質量給予很高評價。為確保“村村通”能長期通,廣電部門製定了《白銀市村村通廣播電視衛星地麵接收設施管理辦法》和盲點村機房管理製度,把設備日常維護和管理依法納入全市廣播電視事業的總體規劃和行業管理,對設備、人員、維護、服務等作出明確規定。各縣區都舉辦了培訓班,對管護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至今,全市“村村通”共投入配套資金129.1萬元,消除廣播電視盲點333個,建成鄉村無線收轉站(室)226個,建成有線電視小前端53個,建設多路微波收轉站(點)54個,覆蓋戶數7.7萬戶,人口37.3萬人。全市廣播覆蓋率達73.58%,電視覆蓋率達74.86%。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對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刺激消費、拉動內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市內尚有一些盲點村,是今後“村村通”工作的主要攻堅目標。

文化園地放奇葩

和社會意識、社會發展的現實和諧的統一,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需要通過審美陶冶增強自身的人文素質和人格力量,增強社會集體的凝聚力,去戰勝一個個艱難險阻。一部文化史,是文化自身發展的積澱,也充分顯示了人類拚搏前進的軌跡。比如從唐代的邊塞詩歌中,我們聆聽到的是中華民族揮戈西指的呐喊;從明末的怡情散文如《陶庵夢憶》中,我們聆聽到的是以“秦淮文化”為代表的個性自我回歸的綿綿細語。特別是我們記憶猶新的傷痕文學、改革文學等,無一不是掙脫階級鬥爭觀念的桎梏,奔向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大道的精神動力。

恢複建市後,係列叢書《白銀風情》欣然問世,率先完成了對民間傳說、風土人情等通俗文化的搜集概括。1998年12月出版了由王靜宇先生主編的《銅城采珍》一書,是白銀恢複建市後《白銀日報·副刊》12年來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的薈萃,是社會改革開放軌跡的描述,揮灑著白銀人民搏擊風浪的豪情。著名詩人高平在《讚銅城商廈》中寫道:

樓高極目可望遠,圓頂旋轉天地寬。

白日豐碑矗重鎮,入夜巨星綴雲端。

休貫金蓮踏碎步,莫怪思路永超前。

美不勝收小世界,回目一望更流連。我們不妨把“銅城商廈”理解為一種“意象”,詩人所讚決不僅限於商廈大樓這個實體,而是與這個建築處於同一座標上的扶搖直上的白銀各項事業。改革開放是一條富民之路,今昔對比,感慨良多:“家鄉的苦井/是先祖爺的深深眼眶裏擠出借酸澀的眼淚/……西北風刀子般削瘦了代代人的腮幫子與肚皮”,可如今呢?高揚程的“銀龍”,“甜了麥浪/甜了棗林/甜了滿載白蘭瓜的大卡車隊列/以及嫂嫂月季花樣好看的酒窩。”(《古井·泉》)白銀作為新興工業城市,包含了多少開拓者辛勤的汗水。蘭本明先生筆下《最後一張設計圖》中的女設計師胡傑,就是優秀知識分子的形象概括。《采煤工》無疑是勞動者偉岸的群體雕像:“你是火的黎明/每一粒煤/駐足著你能屈能伸的姿態/你是煤海裏的一支船/破浪啟航是你的性格。”新興的白銀市,是20世紀50年代從荒漠中崛起的一座移民城,正如劉敏菲《三月,致女公民》所歌唱的:“一個青春年少的女孩/鼓動稚嫩的雙翼/飛越遙遠的山嶺/飄然而來……認定這裏屬於她們生命的領地。”優秀文化總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它總是具有描繪、歌頌美好現實和批判現實弊端的雙重職能。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正之風也開始張揚起來,《路》頗值得我們回味:“路,不僅是進取者寫出的詩行,也有墮落者痛苦的印記。”是的,對於那些在金錢的蠱惑下信仰泯滅、意誌衰退、道德淪喪者,那“路”又怎能不使人痛楚呢。《美與醜》中向我們展示了理想人格的形象,從美學的意義上呼喚著人性的回歸;《瀏覽孔子》則試圖從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上塑造現代文明人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