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後,各種專業化智囊團、思想庫大量湧現。著名的有蘭德公司、胡佛研究所、赫德森研究所、對外政策研究所、洛克菲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等思想庫。美國曆屆政府、兩大政黨都會委托各“思想庫”進行專題研究,甚至直接從各“思想庫”挑選官員。國會各專門委員會,議員助手班子,也會任用眾多的專家、學者對特定事項、政策和法案進行研究論證,提出背景報告、谘詢材料和選擇方案,使“智囊團”、“思想庫”和專家、學者在政治運營和決策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加。
(三)社會階級結構複雜化、公眾政治參與度下降
盡管美國社會階級關係相對穩定,但工人階級內部和資產階級內部都出現了巨大變化,兩大階級之間的中間階層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從工人階級這方麵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科技革命使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比重急劇下降,第二產業內部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逐漸被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替代,第三產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成為最重要的產業部門。隨著勞動力大量地從物質生產部門向非物質生產部門轉移,從傳統生產部門向新興產業部門轉移,工人階級隊伍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事傳統產業的體力勞動工人在工人總數中所占的比例連年下降,而從事腦力勞動和管理工作的白領工人的比重越來越高,通常人們把這些人稱為“中產階級”。在白領工人中,還分化出“金領工人”(指掌握高精尖技術的、收入豐厚的技術工人)、“灰領工人”(指從事精密儀表與機器的維修和專門從事設計、開發和營銷者)、“粉領工人”(指女秘書、女教師等從事第三產業的女工人)。
隨著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除了傳統的壟斷資本家和非壟斷資本家外,還出現了一大批為壟斷和非壟斷資產階級效勞的高級經理階層。他們雖不擁有高學曆,擁有公司的大量股票,收入遠遠超過一般的工作人員。他們雖不擁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但對生產資料具有日常控製權,在美國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稱為“經理資本家”。一些知識分子的上層,如高級律師、高級專家、高級顧問和高級教授,他們為維護當代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利益,提出理論主張和政策建議,成為統治階級的高級智囊和腦庫,對壟斷資產階級有著重要影響力,是資本主義統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政府的高級官員和國會議員,代表著資產階級財團的某一翼或某一派,直接製定統治階級的內外政策或參與決策。
戰後美國的民主政治體製進一步完善,公民的權利進一步擴大,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仍然持續下降。根據美國的民意調查,美國人對政府的信任程度,1964年曾達到76%,1980年降為25%,1994年降為14%。1996年總統選舉中選民投票率隻有49%,冷戰後的新形勢要求美國政治結構進行相應調整,這將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
2001年舉世震驚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給美國國內政治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短期內,美國社會的凝聚力會得到加強,但從長期看,這次恐怖襲擊沉重打擊了美國人的安全感和超級大國的優越感,必然會在民眾心理上留下難以彌合的創傷,對種族關係、社會信任程度,乃至政治製度都將產生進一步的影響。
(四)國內各種社會問題叢生,種族矛盾加劇
(1)貧富兩極分化十分嚴重在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的收入最高的20%家庭的平均收入是20%收入最低家庭的10倍,而且這種差距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最窮的20%的家庭收入在10年內增長不到1%,而最富的20%的家庭收入增長了15%。
(2)犯罪率居高不下
2001年犯罪案件總數達1180萬件,每2.7秒就有一起案件發生。美國司法部司法統計局的報告,截至2001年底,美國犯罪人數比1980年增加4倍,達到了創紀錄的660萬人。美國的少年犯罪急劇上升,校園暴力犯罪時有發生,據統計20%的暴力犯罪案件是青少年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