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世界超級大國——美國(2)(3 / 3)

美國兩黨政治多年來被認為是“驢”與“象”主宰的政治遊戲,驢表示民主黨,它代表倔強;像代表共和黨,它代表穩定,兩黨本質上都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所代表的都是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

三、戰後美國政治的變化

(一)國會同總統之間相互製衡的作用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國會外交權力的恢複,成為戰後美國政治的一個重要變化。

自憲法實施到20世紀20年代的一個半世紀裏,除了傑弗遜、傑克遜和林肯當政以外,國會在美國政治生活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在總統和國會的權力天平上,指針一向偏向國會一邊。這一時期在聯邦政府的三個機構裏,國會是“進攻性的精靈”,“三權分立原則的運行不平衡,權力重心向國會傾斜,國會成為三個部門中地位最高的機關”。總統則顯得非常被動。全國政治權力的鬥爭,不是在國會和總統之間進行,而是在國會內部圍繞議事規則和領導權之間展開。國會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總統在政治上的屈從,這種權力關係格局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

20世紀初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聯邦政府樹立了強悍的權威,戲劇性地恢複了行政特權。這應驗了美國政治學家理查德·諾伊斯塔德的話:“在采取戰爭危險的行動時,技術便修改了憲法。現在由於保密、情況複雜和時間的特點限製,總統必然成為現行製度中能作出判斷的人”。在老羅斯福和威爾遜總統任內的苦心經營下,行政當局開始漫漫征服國會,政府權力中心由國會向白宮轉移。隨著美國在全球的不斷擴張和權力角色的變化,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外交和全球軍事戰略地位不斷提高,美國總統的權勢最終開始超出國會,國會主導外交政策的能力也因此明顯衰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會更是淪落為羅斯福總統的工具,唯命是從。羅斯福對總統權力的加強和對聯邦內政外交的壟斷,使總統變成了危機期間“民眾以最強烈、最持久的情感所關注的焦點”,國會則成為“保守、落後和效率低下,不能托付重任”的象征。美國人開始尊敬和崇拜羅斯福,並相信他是美國民主的巨大發動機。相比其他政府官員,包括國會山上整天演講,卻拿不出治國方案的議員們,總統越來越被神話。美國政府的權力也因此永久性地從國會轉移到了總統,並使總統權力製度化,導致國會對總統的製約機製受到很大破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沒有人會相信弱勢政府。核時代的現實,使總統成為國家政策的“最後決定者”。美國超級大國和西方盟主的地位又進一步擴大了總統權力,使總統成為內政、外交領域的主要立法者和執行者。國會在這一時期則始終處於被動反應者地位,在外交決策中,總統扮演著駕驅美國的中心角色,而國會隻在某些時候發揮一下刹車的功能。

為擺脫困境,恢複美國憲法賦予國會的外交權力,國會進行了不懈努力,並加強了對總統權力的製衡作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尤其是“水門事件”後,美國總統的威望一落千丈,國會開始對總統過於龐大的對外政策權力提出挑戰和限製,通過立法和其他措施,擺脫了多年來缺乏活力和無所作為的狀態,打破了行政部門一統天下的局麵,改變了國會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加強了國會在外交領域與總統分庭抗禮的地位。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會通過組織結構的變化,進一步地向行政權力挑戰。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麵:

第一,國會內部涉及對外防務政策的委員會和小組委員會日趨增多,客觀上使行政權力受到更大挑戰。隨著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之間界限的模糊,國會外交不再局限於國際(對外)關係、撥款、軍事等委員會。目前,國會有近30個小組委員會和負責對外政策事務。小組委員會的發展使國會中的任何議員,都可以通過舉行聽政會,了解行政部門政策製定時涉及的各個領域情況,一些本該由行政部門處理和管轄的問題,國會也能通過聽政會了解情況,從而為難行政部門的政策製定者,對總統為首的行政權力給予更好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