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西歐經濟困難重重之際,美國出台了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宣布美國“援助歐洲”的方針,要點是:強調歐洲的經濟困難,表明美國幫助歐洲恢複經濟的態度,準備實施具體的援助計劃。由於這個演說,美國隨後對歐洲的援助計劃被稱為馬歇爾計劃。西歐國家對馬歇爾計劃表示了積極的響應。1947年7月12日巴黎經濟會議召開,參加會議的有,英國、法國、奧地利、比利時、丹麥、希臘、冰島、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等16個國家。蘇聯、芬蘭和東歐各國沒有出席會議。會議在美國的監督和指導下進行。根據美國的意願,巴黎經濟會議成立了常設聯合機構——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1948年4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1948年對外援助法”,4月3日,杜魯門總統簽署了“馬歇爾計劃”,該計劃正式執行。
根據馬歇爾計劃,從1948年4月3日到1952年6月30日,美國共撥款131.5億美元援助西歐。其中,英國32億美元,法國27億美元,意大利15億美元,西德13.9億美元,四個主要歐洲大國獲得全部援助總額的60%以上。馬歇爾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西歐經濟渡過戰後最困難的時期,促進了其經濟恢複和發展,尤其使得西歐在經濟一體化的起點上獲得了製度建設的經驗,堅定了對歐洲一體化成功的信心。
與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同樣具有影響力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潮中,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生產力迅速發展,金融、貿易等領域日益國際化的趨勢。應當的指出的是,西歐各國的生產國際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相當迅速,這期間僅製造業領域的子公司在歐洲大陸平均每年新增70多家。這種現象大大促使資本主義生產衝破歐洲民族國家的界限,使產品及生產要素更具國際性質。尤其是跨國公司異常活躍在世界各個經濟領域,使民族經濟活動與國際經濟活動渾然一體,使超國家經濟關係的調節不僅成為現實,而且成為克服跨國經濟發展所引發矛盾的必要手段。
20世紀50年代在歐洲開始的各發達國家的國有化和計劃化也為歐洲一體化創造了條件。國有化和計劃化是戰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中實施的國家一級的兩項重大改革。這種改革的方向強調縮小經濟寡頭的勢力,使國民經濟具備更強有力的結構,並且使關鍵性的經濟部門從屬於國家。當時“國家企業主”的哲學理論風行一時,公營部門如雨後春筍在歐洲湧現,政府幹預的益處得到廣泛宣傳。
與國有化和國家幹預緊密聯係的是歐洲各國的計劃化活動。雖然各國的計劃政策有所不同,但從20世紀50年代起的歐洲資本主義經濟計劃化有著頗多的共性。與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指令性強製性計劃不同,西歐國家的計劃建立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由於麵向的是市場,因此計劃保持著靈活性和指示性,即計劃隻勾畫某些遠景和以部門而不是以單位為對象確定有限的幾個主要目標,同時隻是號召而不可能規定私營企業和公有企業去爭取達到這些目標。
然而,國有化和計劃化實際上就是實行國家的一體化,而國家的一體化必須與超國家的一體化即歐洲的一體化結合才能發揮效能。因此,隨著國家一體化在歐洲的發展,必然需要某種超國家的一體化機構來協調區域的經濟。歐洲一體化的發生說明,區域一體化的出現很大程度是區域內各國國家一體化的結果。
從歐洲一體化的發生和早期發展的成功領域看,也證實經濟因素是根本的推動力。在冷戰時期,歐洲派政治家們曾選擇軍事一體化為焦點,試圖通過建立歐洲防務集團來促成西歐的政治一體化。但是,1952年的西歐六國政府簽署的歐洲防務集團條約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險些葬送剛剛起步的歐洲一體化事業。
與之相反,在歐洲軍事一體化努力失敗後,歐洲經濟共同體計劃卻由於其在經濟領域內的緣故,最終走向成功。經濟因素對一體化的積極作用在後來歐洲一體化的深化和擴大化中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