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歐洲的一體化及其對外戰略(1)(2 / 3)

上述一係列歐洲統一運動的組織形式和政治綱領各有不同,但在促進歐洲聯合方麵則具有相同的作用。1948年5月,在海牙舉行了被後人稱為“歐洲大會”的各歐洲聯合運動的聚會,該會議把歐洲統一的思想推向一個高潮,並表明了在各國均有一個支持歐洲統一的龐大的輿論運動存在,正是這種輿論的巨大作用為戰後歐洲找到了共識,為歐洲一體化的推進創造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二、冷戰時期國際政治形勢的推動

戰後開始起步的歐洲一體化,具有強烈的避免戰爭、維持歐洲和平與穩定的政治動因。在冷戰初期,西歐國家普遍的“恐蘇症”成為美國拉攏利用西歐的著力點,同時,政治家們看到歐洲被一分為二,並淪為美國、蘇聯之下的二、三流國家。他們深切感到西歐國家必須拋棄曆史宿怨,建立起互信互利的關係並達到相互依存的程度。隻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保障歐洲地區的和平,振興歐洲經濟。通過使彼此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協調一致,來擺脫美蘇的控製,加強歐洲的國際地位。

具體而言,推動歐洲一體化產生的政治動因既有實行以煤鋼聯營為先導的經濟一體化,使法德和解,消除西歐國家內部的戰爭根源;又有應付二戰後東西方冷戰的需要,以使西歐緊密地聯合起來對付東方的蘇聯東歐集團。因此,英國戰後初期的一個重要外交目標就是推進西歐的聯合,具體構想是建立一個針對“蘇聯威脅”為主要目標的西歐防務聯盟,以英法為核心,以美國為靠山,建立西歐國家的政治軍事聯盟。

1948年3月17日,英、法、荷、比、盧5國外長就在布魯塞爾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成立了由五國組成的“布魯塞爾條約組織”,又稱為“西歐聯盟”。該條約規定,當任何締約國在歐洲遭到侵略的時候,其他締約國應給予軍事的或其他力所能及的援助。條約的有效期50年,條約自同年8月25日起生效。

布魯塞爾條約簽訂後,北大西洋安全體係開始逐步形成,事實上,布魯塞爾條約的邏輯發展就是北大西洋公約。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個跨洋結盟的政治軍事組織正式成立。然而,不論是“布約”還是“北約”,都是以軍事安全為主旨的同盟組織,其主要力量源泉顯然來自美國這個西方的超級大國,但是歐洲聯合的最終目的並不是依附美國,作一個小夥計去對抗蘇聯,而是為了在美蘇對抗中找到自己的立腳點,保護自己的利益,甚至希望能夠在美蘇中間擔當協調者的角色,以保障歐洲大陸的和平。應當說,是美蘇在歐洲的對抗迫使西歐國家走上了聯合以求生存的道路。

三、歐洲經濟發展的需求

雖然源遠流長的歐洲統一觀念的回應,冷戰的嚴酷國際政治形勢均對二戰後歐洲一體化的發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逐步堅實向前的主要動力還是經濟因素。

首先是經濟恢複時期的聯合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遭受戰爭巨大破壞的西歐各國傷痕累累,原料、燃料和生活必需品極度匱乏,處處是衰敗景象。而1946年底,西歐又突然遇到百年罕見的嚴寒,給經濟困境雪上加霜。在英國,運輸係統實際上處於癱瘓狀態,半數以上的工廠停產,連煤礦也在停工。失業人數高達600多萬,百姓饑寒交迫。其他西歐國家也都陷於困境。1947年,法國農業產量下降至1932年以來最低點,居民口糧嚴重不足。德國則有許多人在嚴寒中被凍死。

在美英占領區西柏林,物價飛漲,商品奇缺,貨幣發行數額已經是天文數字,人們隻得拿香煙取代貨幣進行商品交換,一條香煙甚至相當於一名德國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嚴重的經濟困難導致了社會動亂和階級矛盾的激化。1947年4月,法國雷諾汽車工廠的工人發起大罷工,接著,不到兩個月,罷工浪潮波及整個法國,形成各行各業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罷工。接著,英國、意大利和比利時的工人也舉行了一係列罷工,原本不堪的西歐經濟更加前景暗淡。

在嚴酷的現實麵前,西歐國家聯合爭取經濟好轉的願望更加迫切。於是,在英國丘吉爾首先提出歐洲聯合的倡議後,法國戴高樂隨即響應,主張成立一個經濟上的西歐集團,並認為這個集團的動脈“可能是英吉利海峽、地中海和萊茵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