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主編後記(1 / 2)

馬西林

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由省科協主辦、省經貿委協辦的甘肅省首屆學術年會,於2002年10月在蘭州成功舉辦。有6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和500多位科學家、專家、企業家和科技、經濟工作者參加了年會。年會收到論文346篇,其中101篇在大會上作了交流,對我省的科技、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見解和看法。《甘肅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研究》一書,是由年會學術委員會的院士和科學家們彙集了年會主題報告、特邀報告、年會的有關論文和特約文章編輯而成的。特別要感謝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著名科學家宋健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院士分別來電同意將他們的大作——《製造業與現代化》、《工程技術百年頌》和《大力發展工程科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收入本書,以表示對甘肅工業化的關注和希望。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革命突飛猛進。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深刻影響著社會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推動著經濟結構、產業形態和經營模式的變革,使社會生產力不斷發生新的飛躍。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和推廣運用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標誌;科技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已成為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核心。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甘肅在工業化遠未完成的情況下,又麵對新技術產業的到來;在整體競爭力不強的情況下,又麵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國際化的衝擊;在科技教育整體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又麵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壓力。麵對新世紀的嚴峻挑戰,如何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曆史機遇。加快甘肅經濟社會發展,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甘肅是一個以能源和原材料生產為主的老工業基地。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一五”和“三線建設”時期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奠定了現代工業的基礎,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能源電力、機械電子、建築建材、食品醫藥、輕工紡織等為重點的支柱產業。這些支柱產業,為甘肅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在短缺經濟基本結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我省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傳統的支柱產業普遍存在設備陳舊、工藝落後、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問題,原有的優勢明顯減弱甚至喪失。這是我省經濟發展長滯後的重要原因。2001年,全國工業化係數為1.77,我省為1.1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66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54.66%下降到33.40%,低於全國水平11.2個百分點;在14個市州地中,隻有蘭州、白銀、天水、嘉峪關、金昌的工業比重在30%以上,其他都在30%以下。由於工業化水平偏低,不足以拉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偏低,又難以拓展工業化發展的空間。2000年,全國城市化水平為36.09%,我省為24.0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08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在全國的排序中,從1990年的第17位後移到笫27位,10年後移了10位。針對這些問題,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了“工業強省”的發展思路,提出了原工業經濟發展,推進工業化進程,提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爭取用5到10年的時間,實現工業化由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的過渡,把甘肅建設成為綜合性石化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生物製藥和中藥現代化加工基地、優質特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的奮鬥目標。實現這一奮鬥目標,是解決製約我省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的根本所在,是加快發展步伐、改變甘肅落後麵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