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以產品創新為主線加快“工業強省”步伐(2 / 3)

企業應當通過參加技術交易會、產品展銷等項活動和技術中介、網絡等其他各種途徑從外部獲取以解決產品創新中的技術需要和技術支持,推動產品升級換代或轉換,為發展新產品贏得寶貴的時間。同時也應當積極培養和形成自己的特殊專長,使其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和技術能源。

3.產品創新要有力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產品創新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個方麵:一是企業的產品創新方向的把握;二是企業選擇的創新程序和頻率以及產品技術的水平高低。要充分認識技術的高低與否對於產品的價值和附加值的影響程度。產品創新既要有超前性,又要有現實性。為此,要在定準位的前提下,運用現代技術大膽創新、大膽構思、大膽設計。我國有句俗話叫“不要在麻袋上繡花”,對我們進行產品創新很有啟發,要創新就要根據時代的要求把創新定位在高新技術、高起點、高層次的水平上,根據市場的需求,可以分別采取漸進式或跳躍式的產品發展戰略,不囿於產品一時的好壞,隻要有市場前景,就要不斷創新使其達到更好的產品和產品效益最大化的理想,讓企業在產品創新後能夠有較好的收益,為進一步推動後續產品的創新工作創造條件。

4.產品創新要在需求上下功夫。

產品創新是一件富有風險、富有挑戰性的風險事業。企業一旦進入創新的軌道就要盡可能避免風險,克服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幹擾。因此,在創新過程中要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在創新中走一品多型,一型多檔次的係列化、組合化、集成化、多元化、特色化、個性化以及高功能、高性能、價格適當的發展道路,滿足市場中不同方麵、不同層次、不同接受能力的各類消費者、使用者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

5.產品創新要借鑒新的、有效的研發模式。

例如,美國矽穀的模式,即創業投資者在選擇同類產品的研發時,通常選擇向兩家以上的創新企業注入資金。這樣,雖然創業投資者在項目啟動階段付出了雙倍投資,但創業投資者把兩家企業捆綁在一起,以“聯賽競爭”的方式對創新企業造成激勵。勝者與投資方共享產品的市場價值,敗者不再有後續投資,使“參賽企業”的努力水平有所提高。企業還可以通過產學研合作,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種形式的科技經濟聯合體,為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技術依托,建立起一種以產品為紐帶,利益共享的開發機製。

三、加快產品創新的進程

當今市場風雲變幻,機遇稍縱即逝。世界科學與技術一體化大大縮短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科技成果到產品的開發周期。任何產品都大致有一個前期、中期和後期的市場生命周期和創新周期,創新可以誕生新產品並延長現有產品的生命周期。為此,企業必須深刻認識上述周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加快由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的整個創新進程,誰放慢了這個進程,誰就可能喪失機遇、喪失市場,要改變過去產品發展中“跟蹤”多,而不敢“創”,思路上和行動上“等”、“靠”、“要”,舍不得投入的現象,加快產品創新步伐。要以產品為龍頭,以技術優勢為基礎,在產品周期的三個階段同時進行創新,縮小創新周期,換取市場優勢。

積極開展自主創新。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潛力,在我國企業麵前不是沒有市場,而是缺乏開發市場短缺產品的能力。在大量高科技產品核心部件不能生產、需要進口的條件下,反映出我國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不足,例如,我國鋼產量中高附加值鋼材目前大約僅占鋼材總量的13%,國民經濟需要的關鍵品種隻能滿足2/3。在新產品開發能力上的差距,歸根到底表明了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企業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主的研究開發基礎上的創新和引進技術基礎上的自主創新,是趕上國外先進水平、縮短差距的十分有效的辦法,隻有企業自身能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確定,國際領先的產品及其技術,才能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迅速或超前地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使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目前,國際上知識型貿易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1986—1995年世界經合組織各成員國輸出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類商品,已從占商品總出口額的10%左右增至35%,其中美國已達40%。1997年德國出口取得顯著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德國政府推出了“主導項目”計劃,此計劃的指導思想是,項目確立必須是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新技術與具體實用項目的結合等內容,使得德國產品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成果的含量增加,提高了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1997年在世界貿易中,德國高附加值產品以19.5%的市場份額居各國之首,日本以19.3%列第二位,美國以13.1%名列第三位。發達國家依靠其技術實力已具有很高的新產品開發率,以高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技術為主的貿易結構使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中取得了競爭優勢,也因而成為左右世界貿易競爭力的結構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