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技術創新是武威實施“工業富市”戰略的突破口(2 / 3)

(三)武威經濟加快發展的要求需要技術創新

2000年,我市人口占全省的7.5%,而經濟總量隻占全省的6.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33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97元;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5.85%,.比全省低6個百分點,在14個地州市中是最低的;在河西五地市中,綜合經濟實力和人均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產額、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我們都是最後一位。因此,武威市同全省和周邊地區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如果我們不奮起直追,加快發展,不僅不能縮小差距,而且還會被拉得更遠。加快武威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工業,工業發展的關鍵是產品,產品的關鍵是技術創新。因此也可以這麼說,加快武威經濟發展的關鍵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不僅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而且將成為全市和企業新的增長點。技術創新還能促進全市工業結構的調整,使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路轉移到產業優化升級上來,靠科技創新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再創武威經濟加快發展的新優勢。

(四)發揚“三幹”精神需要技術創新

為了加快武威經濟的發展,市委提出了“先幹起來、快幹起來、大幹起來”的“三幹”精神,就是要求廣大幹部群眾有條件要幹,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幹,不觀望等待,先幹起來再說。“三幹”精神的前提是正確的幹,而不是不講效果的蠻幹。武威工業發展的路有兩條,一條是外延型發展的道路,就是通過大量投資上項目,完全靠增加生產要素擴大工業規模。武威缺乏大量融資的區位優勢,又不是國家大量投資的重點城市,完全靠投資靠項目隻能是等待,隻能是觀望,隻能是小幹,是一條腿走路。另一條是內延型發展的道路,就是利用科技進步,利用技術創新,通過提高要素的效能,用較少的投人獲得較多的產出。武威的市情決定了武威的發展要靠兩條腿走路,既要積極融資爭取項目走擴大規模的路子,更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走挖潛、改造、提升規模和質量的路子,這是一條永恒的路子,更能體現“三幹”精神,更容易產生“三幹”效果,使“三幹”精神真正變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現實生產力,有效避免蠻幹和傻幹等。用較少的錢先幹起來,通過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要素效能,提升工業的整體水平和效益。

三、如何加大技術創新對“工業富市”戰略的推動

(一)轉變觀念,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營造有利於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社會環境

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是一項艱巨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關心、支持科技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要深入宣傳鄧小平同誌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氣,營造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建功立業的良好社會環境。加強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教育引導和動員社會各界、各方麵積極投身於技術創新,使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工業化、產業化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

(二)加強領導,把技術創新擺在加快工業發展的重要位置來抓。加強黨和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領導,是加強工業技術創新,加快工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增強科技意識、工業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認真抓好對工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工作,改變過去在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上“重農輕工”的思想,在抓好農業科技創新、普及、推廣的同時,加強對工業科技的創新應用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實施“工業富市”戰略、實現武威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把工業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戰略任務,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及時分析、研究和解決存在的重大問題,及時給予正確指導。特別是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工業的技術創新工作,加強組織協調,加大工作力度,確保武威工業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