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慶
一、武威市工業發展的現狀
武威市地處河西走廊東端,農業較發達,是一個農業大市。現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麵積3.3萬平方公裏,耕地麵積391萬畝,總人口192.36萬。2001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8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2.8:30.4:36.8,以工業為主的二產比重在三次產業中最低,在全省地級市中也處於末位,經濟結構是典型的啞鈴型結構。由於缺乏工業的支撐,其他產業發展緩慢。工業發展滯後已成為全市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財政困難、就業壓力大、發展相對落後的重要原因。
2001年5月9日國務院批準武威撤地設市,武威的發展遇到了一次難得的大好機會。為了加快武威的發展,為了適應撤地設市後的新變化,為了實現由農業經濟為主向工業經濟為主、農村經濟為主向城市經濟為主、城鄉二元化結構向城市一體化轉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業富市”的戰略決策,牽住了加快武威發展的牛鼻子。
由於曆史的原因,長期以來武威重農輕工,使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發展還存在著優強企業少、一般企業多,高新技術產業少、傳統產業多,名優新特產品少、初級大路產品多,企業裝備陳舊、設備老化、工藝落後、技術創新能力弱、產品科技含量低,企業融資困難,優勢產品不能滿負荷生產,重點技改項目不能按期建成或投產發揮效益,高層次企業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奇缺,文化低、技能低、素質低的工人多,科學管理少、經驗管理多等問題。麵對這些困難,要在區位優勢弱而又非國家投資重點的我市實施“工業富市”戰略,除加強領導、加快改革、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外,應該將技術創新作為武威市實施“工業富市”戰略的突破口。
二、技術創新對實施“工業富市”戰略的重要性
(一)武威工業落後的現狀需要技術創新
現代工業經濟的發展,都是依靠一定的科學技術進步為基礎,離開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創新,離開高新技術的支撐,工業經濟的持久穩定和發展是不可能。技術創新、技術進步作為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其作用越來越大。為此,不論是世界各地還是國內兄弟地市都在紛紛搶占高新技術的製高點,提高產業競爭力和經濟整體素質。但武威工業的現狀不容樂觀,落後的工藝裝備,小型的企業結構,“傻、大、笨、粗”的初級產品和附加值很低的粗加工產品,傳統產業占絕大比重的產業結構,將直接影響未來競爭力和經濟發展後勁,使其難以承擔“工業富市”的戰略任務。因此,我們隻有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加快工業的結構調整,把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放在技術創新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武威工業的二次創業,拉動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才能將武威建成全省的工業大市、經濟強市。
(二)入世的現實需要技術創新
在21世紀,技術創新將進一步成為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將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誰在技術創新上擁有優勢,誰就會在經濟發展中贏得主動地位,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國內,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基本結束,買方市場初步形成,市場約束不斷增大。我國已加入WTO,在機遇來臨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衝擊和挑戰,武威的發展再不是一個地區單純的事,而要融入國際國內的大市場大環境來考慮,它的發展將受到國際國內各種市場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重視科技進步,特別強調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產業競爭力,轉化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否則,我們將會在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中被淘汰,我們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工業富市”戰略也就不能成功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