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琪
2002年初,省上“兩會”期間,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已成焦點話題。省第十次黨代會上,“工業強省”戰略則成為各方共識:“要牢固樹立工業強省的發展戰略,爭取用5到10年的時間實現我省工業化由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的過渡。”
2001年,我省工業化水平(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3.20%,低於全國11.2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4.51%,低於全國10個百分點以上。工業化水平偏低,則不足以拉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偏低,則難以拓展工業化發展空間。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關係,決定了城市工業和城市經濟在實施“工業強省”戰略過程中的特殊意義。
一
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我省的工業化采取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決策。到1987年,我省工業所占比重為53.55%,高於全國(44.3%)近10個百分點,重工業超前發展的戰略對我省產業調整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省工業發展主要靠的是“一五”、“二五”特別是“三線”建設時期國家整體工業布局以及政策的推動。工業化道路帶有強烈的經濟色彩,工業發展過多地依賴於國家宏觀政策與總體部署,致使長期以來產業鏈條在省外或國外,因獨立發展能力弱小,導致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嚴重不足。一方麵,我省工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1995年為40.92%,到2001年,已降至33.20%,與全國1969年的32.3%接近,工業結構比全國落後近30年;另一方麵,我省財政收入的70%以上都來自於工業,工業支撐作用不足,最終影響到全省的經濟實力。
同時,因輕工業發展緩慢,“農民進城”通道被堵塞,城市與鄉村漸漸割裂開來,二元經濟結構日益呈現剛性。全省86個縣市區中,隻有10個工業比重大一些,13個縣有工業但不占主導地位,其餘63個縣基本是農業經濟。同時,城市工業化也存在先天不足,一方麵,14個城市中隻有蘭州、白銀、天水、嘉峪關、金昌、玉門等6個工業化比重在30%以上(而且,前三個城市傳統行業占比重過大,後三個城市則存在“有城無市”問題),其他8個都在30%以下;另一方麵,我省城市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工業基礎上的,城市工業所創利稅占全省工業的70%左右,城市工業所創造的財政收入占全省的60%左右,“小牛拉大車”現象長期以來得不到改觀。另外,由於工業資本密集、資金密集的生產結構,嚴重製約了農村剩餘勞動力難以有效轉移,又進一步製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從根本上製約了農民收入的提高。
發展城市工業,不僅是甘肅工業強省、推進工業化進程的主攻方向,也是甘肅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基礎和先決條件。
二
“工業強省”戰略的提出,意味著我省城市經濟發展模式在很多方麵要脫胎換骨。業內人士稱,有好多門檻要一一跨過。
第一道門檻:工業結構調整。省統計局城市經濟調查隊的分析認為,我省“工業化進程緩慢且長期扭曲的政策和觀念所導致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十分頑固,扭轉起來非常困難。”從產業結構來看,我省產業層次低、比較效益差,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較慢。從工業內部結構來看,我省工業主要以重工業為主,重工業又以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為主,這種重型工業結構決定了其主要產業、產品大多數屬於基礎性的上遊產品,而且主要服務於外省其他產業生產的需要,不是最終產品,因此,產品在用戶和消費者中的認知程度較低,很難通過傳媒進行廣泛宣傳,產品知名度影響了招商引資的快速拓展。這是長期以來我省“資源優勢、效益劣勢”的根源所在。從所有製結構來看,我省目前麵臨著國有經濟舉步維艱、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緩慢的“兩難”的困境。我省非公有製經濟隻占25.1%,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一數字代表了我省經濟的發育程度。我省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很重要的一點,就體現在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方麵的差距上。
第二道門檻:工業布局調整。我省工業生產布局計劃色彩濃厚,“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我省投資和內遷了許多大中型項目,特別是“三線”建設時期布局的工業企業遠離經濟發達的城鎮,同當地的經濟關聯度極低。換句話說,在一個農業大省,工業與農業卻長期處於兩條軌道各自運行的狀態。而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曾經輝煌一時的大中型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困難,虧損麵及虧損企業虧損額居高不下。同時,我省城市經濟過分依賴大中型企業,而大中型企業多是能源、原材料企業,下遊產品鏈條幾乎都在省外,當地後起的中小企業很難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