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貧困人口主要為農村人口、多子女家庭、無固定工作者及退休傷殘人員家庭
俄羅斯貧困人口中的60%為農村居民,多子女家庭的貧困比率也比較高。如在1~2個子女的完整家庭中,貧困家庭占一半;3個以上子女的完整家庭中,貧困家庭占3/4;而3個以上子女的單親家庭中,貧困家庭占85%。2/3的無固定工作者和一半以上的傷殘退休人員家庭也屬於貧困人口範疇。
(六)地區間收入差距較大
地區間收入差距大體現在兩個指標上:一是居民人均貨幣收入。以2006年為例,聯邦主體間居民人均貨幣收入最高相差近10.1倍,最少的為印古什共和國,為2996.3盧布,最高的為莫斯科市,為30388.1盧布。二是月均名義工資。2006年1~11月,月均名義工資最高的是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3.2萬盧布)、漢特—曼西自治區(2.56萬盧布)、楚科奇自治區(2.35萬盧布),最低的是達吉斯坦共和國、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卡拉恰耶夫—切爾克斯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阿爾泰邊疆區、烏斯季奧爾達布裏亞特自治區,月均工資在0.47萬~0.6萬盧布,地區間月均名義工資的最高差距為6.8倍。
(七)實際工資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
從近年的數據看,2006年1~10月,實際工資同比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0.7%和6.5%,而2007年同期,兩者分別為14.5%和5.8%,差距擴大的趨勢較為明顯。這說明將來俄羅斯居民實際工資的增長將會越來越受製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
二、勞動力市場
俄羅斯的勞動力市場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市場,它的出現至今不過十餘年的時間。從2000年開始,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大幅上漲,帶動了俄羅斯石油出口的強勁增長,有效地刺激了俄羅斯經濟的增長,俄羅斯的勞動力市場狀況也開始好轉。俄羅斯的勞動力市場呈現如下的發展態勢。
(一)勞動力供給增幅較小,女性勞動力人數增加明顯
1999~2007年,從經濟自立人口數量看,俄羅斯勞動力供給相對較為充足,原因是1983~1990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進入勞動力市場。不過,經濟自立人口的年均增加幅度並不大,2000~2006年年均增幅僅為0.43%。此外,經濟自立人口中女性勞動力的供給較男性增加明顯。但是勞動力供給較為充裕的狀況不可持續。從2007年開始,適齡勞動力絕對人數開始下降,根據預測,從2008年開始,適齡勞動力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會下降,這也就意味著經濟自立人口絕對數量將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