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社會福利貨幣化改革的得失(1 / 2)

社會政策是一個國家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普京自執政以來,始終將社會政策置於國家經濟發展的優先方向,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對社會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將教育、醫療、住房與農業發展並列為“國家四大工程”,“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執政理念得到了充分體現。普京進入第二任期以後,更加注重對社會基本保障製度的改革與完善,以葉利欽時期所進行的相關改革為基礎,對社會福利製度、養老保障製度、醫療保障製度、教育製度、住房保障製度和人口及外來移民政策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福利貨幣化,是指國家改變提供福利的形式,由提供實在商品和服務轉為對受惠居民的貨幣補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時期的高福利政策,如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物業管理以及許多行業和階層享受的免費住宅、療養、交通等。但是普遍的社會福利逐漸成為俄羅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沉重負擔。以2003 年為例,國家提供的社會福利總值為2.8 萬億盧布(約為900 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5%或聯邦預算收入的68.3%,政府根本無法履行全部優惠補貼。而且普遍的社會福利製度體係存在嚴重的不公平現象,如2003年社會福利的受惠人數高達1.03億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1.5%,然而,最窮的20%的人口僅得到了福利支出的1/5.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決定對蘇聯時期延續下來的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製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即變“暗補”為“明補”,實行物質福利的貨幣化。

從2003年開始,俄羅斯政府通過了多項法律,對向居民提供社會福利的體製進行了修訂。2004年8月28日,普京正式簽署了《福利貨幣支付法》,規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實施。

一、福利貨幣化改革的內容

第一,劃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責任範圍。規定3200萬名享受福利的居民中1300萬人由中央預算承擔貨幣補償,另1900萬人歸地方預算承擔。第二,規定了貨幣補償的額度。蘇聯英雄、俄羅斯英雄和社會主義勞動英雄每人每月3500盧布,傷殘軍人2000盧布,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1500盧布,非第二次世界大戰退伍兵1100盧布,參加過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居民1100盧布,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受害者1700盧布,一等傷殘1400盧布,二等殘疾1000盧布,三等殘疾800盧布。第三,規定了額度為450盧布的“社會福利包”。即對享受聯邦預算補償的人,每月從補償額中劃出450 盧布專用於以下福利內容:40盧布用於市內公交(含郊區電車)月票;350 盧布用於獲得免費藥品(做法與醫保相同);每月50盧布用於購買療養證(需累積,2 年可享用1 次);每月10 盧布用於赴療養地的旅途費補償。並且規定,從2006 年開始,“社會福利包”的獲得形式將采取自願原則。即受惠者如果願意繼續接受上述補償形式,可在2005 年10 月1日前向聯邦養老基金駐各地分支機構遞交申請,而不願接受這種方式的居民,從2006 年起可得現金450 盧布,由個人自行支配。

二、福利貨幣化改革的後果

在福利貨幣化改革中,受到衝擊最大的是老戰士、退休者和殘疾人。由於擔心貨幣補貼不能及時發放,加上通貨膨脹等原因,這一部分社會弱勢群體感覺自己的收入不升反降。而與此同時,各級公務員的社會福利優惠並未改變。從2004年6月起到2005年2月,俄羅斯先後有30多個城市爆發了反對福利貨幣化改革的示威活動,俄羅斯陷入了福利改革危機之中,普京總統的支持率也跌落到了曆史最低點。俄羅斯共產黨等黨團甚至要求執政的米哈伊爾·弗拉德科夫內閣辭職,或者解除個別內閣成員——俄羅斯衛生與社會發展部部長祖拉伯夫、財政部部長庫德林和經濟發展部部長格列夫的職務。民眾的不滿迫使政府收回已經通過的舉措,並且暫停繼續進行改革。俄羅斯總統普京已於2005 年2 月14 日簽署了相關法令,從2005年3月1日增加基礎養老金240 盧布;對所有納入福利貨幣化補償的人員實行統一的福利乘車證;貨幣補償與實際價值(指交通成本)間的差額由聯邦預算補足;8 月1日後實行養老金與通貨膨脹掛鉤,即養老金增發不得低於通貨膨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