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重視財務報表的綜合分析(3 / 3)

借:應付職工薪酬300 000

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支付給職工以及

為職工支付的現金300 000

借: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購買商品支付的現金285 000

——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

有關的現金15 000

貸:應付職工薪酬300 000

(19)分析調整應付福利費:

借: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購買商品支付的現金39 900

——支付的其他與經營

活動有關的現金2 100

貸:應付職工薪酬42 000

(20)分析調整應交稅金:

借:應交稅費239 555

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支付各項稅費100 000

——支付各項稅費97 089

——購買商品支付的現金42 466

借: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16l 500

貸:應交稅費161 500

(21)分析調整預提費用:

借:財務費用12 500

貸: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分配股利、利潤或償

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12 500

(22)分析調整長期借款:

借:長期借款1 000 000

貸: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償還債務所支付的現金1 000 000

借: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借款所收到的現金400 000

貸:長期借款400 000

(23)結轉淨利潤:

借:淨利潤237 901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237 901

(24)提取盈餘公積及分配股利: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67 901

貸:盈餘公積35 685.15

應付股利32 215.85

(25)最後調整現金淨變化額:

借:現金淨減少額585 555

貸:銀行存款468 555

其他貨幣資金117 000

第三步,將調整分錄過入工作底稿的相應部分:

合計—9 358 2119 358 211—第四步,核對調整分錄,借方、貸方合計數均已經相等,資產負債表項目期初數加減調整分錄中的借貸金額以後,也已等於期末數。

第五步,根據工作底稿中的現金流量表項目部分編製正式的現金流量表:

我們在以上各章節中分別從財務結構、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及發展趨勢等方麵進行了重點分析。通過分析可以了解企業在某一特定期間、某一特定方麵的財務狀況。這種分析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時我們又遇到了兩個難題:一是計算出財務比率之後,無法判斷它是偏高還是偏低;二是某些指標好一些,另一些指標差一些,無法將其綜合起來,不能從總體上判斷企業財務狀況的優劣。這是本節所要研究的兩個問題:標準財務比率和財務報表的綜合分析。

1.標準財務比率

所謂標準財務比率就是特定國家、特定時期、特定行業的平均財務比率。例如標準的流動比率、標準的資產利潤率、標準的資產周轉率等。

在進行會計報表分析時,如果將計算出來的財務比率與本企業的曆史資料比較,隻能看出自身的變化,無法知道在激烈競爭中企業所處的地位;與同行業或其他行業的個別企業進行比較,隻能看出與對方的區別,而對方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與之不同也未必不好。有了標準財務比率,可以作為評價一個企業財務比率優劣的參照物。以標準財務比率作為基礎進行比較分析,更容易發現企業的異常情況,並便於揭示企業存在的問題。

標準財務比率的確定,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采用統計方法,即以大量曆史數據的統計結果作為標準。這種方法假設社會平均水平是正常的,脫離了平均水平,就是脫離了正常狀態;另一種方法是采用工業程序法,即以實際觀察和科學計算為基礎,推算出一種理想狀態作為評價標準。這種方法假設各變量之間有其內在的比例關係,並且這種關係是可以被認識的。如同企業建立標準成本一樣,實際上人們經常綜合使用上述兩種方法,互相補充,互相印證,很少單獨使用一種方法來建立評價標準。目前,標準財務比率的建立主要采用統計方法,推理方法處於次要地位,這可能與人們對財務變量之間的關係認識尚不充分有關。

有資料表明,美、日等工業發達國家的某些政府機構和金融企業定期公布行業財務統計指標,為報表使用者進行分析提供幫助。我國目前尚無這方麵的正式專門刊物。在各種統計年鑒上可以找到一些財務指標,但行業劃分較粗,並且是會計準則實施以前的指標口徑,不適合當前的報表分析。《中國證券報》、《金融時報》提供某些上市公司的財務比率,包括一些分行業的平均數據,可以供類似企業參考。

項目工業類商業類房地產類公用事業

類綜合類自有資產比率(%)58.673.360.179.857.3固定資產比率(%)24.710.20.84531.716.9流動比率(%)293.0515.728876.2492.9160.7速動比率(%)133.8452.016906.6476.9135.7資產負債率(%)41.526.739.9119.6142.7應收賬款周轉率(次)6.26116.06117.2635.0039.55總資產周轉率(次)0.641.120.070.450.30股東權益比率(%)60.773.260.179.957.3股東淨利率(%)96.743.359.853.252.2每股淨資產2.443.862.182.034.26對於行業的平均財務比率,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行業平均指標是根據部分行業抽樣調查來的,不一定能真實反映整個行業的實際情況。

②計算平均數的每個公司所采用的會計方法和程序不一定相同,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可能加在一起平均。因此,在進行報表分析時往往需要對行業平均財務比率進行修正,盡可能建立一個理想的、可比的參照物。

2.理想會計報表

所謂理想會計報表就是根據標準財務比率和企業規模確定的會計報表,它代表企業理想的財務狀況,為報表分析提供了更方便的依據。

(1)理想資產負債表。

流動資產:60%速動資產30%庫存資產30%固定資產:40%負債:40%流動負債30%長期負債10%所有者權益:60%實收資本20%盈餘公積30%未分配利潤10%總計100%理想資產負債表的百分比結構來自於行業平均水平,同時進行了必要的推理分析和調整。

①假設資產總計為100%,根據資產負債率確定負債百分率和所有者權益百分率。

通常認為負債應小於自有資本,這樣,企業在經濟環境惡化時能保持穩定。但是,過小的負債率會使企業失去經濟繁榮時獲取額外利潤的機會,即反映出企業管理當局的經營策略比較保守。一般而言,自有資本占60%,負債占40%是比較理想的。當然這個比率會因國家、不同曆史時期和行業而異。日本企業的負債率比歐美企業高得多,占60%左右。高負債的舉債經營,是高度成長時期企業“體質弱”的表現,並非理想狀態。經濟稍有不景氣,就會使企業由於利息負擔過重,利潤急速下降,因此很不穩定。我國目前上市公司的負債率大都在40%左右,這是好現象,比較理想,但也有不少公司負債率很高,利息壓力較大,財務狀況不佳。

②確定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百分率。

一般情況下,固定資產的數額應小於自有資本,占自有資本的2/3為好。這種比例關係,可使企業自有資本中有1/3用於流動資產,不至於靠拍賣固定資產來償債。在固定資產占40%的情況下,當然流動資產要占60%。

③確定流動比率。

一般認為比率以200%為宜,那麼流動資產占60%的情況下,流動負債是其一半(即30%)。既然總負債占40%,流動負債又占30%,當然長期負債占10%。

④確定所有者權益的內部結構。

其基本要求是實收資本應小於各項積累,積累有投入資本的兩倍為宜。這種比例可以減少分紅的壓力,使企業能夠長期發展。因此,實收資本為所有者權益(60%)的1/3(即20%),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為所有者權益(60%)的2/3(即40%),至於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之間的比例,並非十分重要,因為未分配利潤的數據經常變化,盈餘公積的數據應明顯大於未分配利潤,我們確定為3:1的結構,前者占總資產的30%,後者占10%。

⑤確定流動資產的內部結構。

由於速動比率以100%為最佳,因此速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率與流動負債相同,也為30%。餘下來的庫存資產(主要是存貨)占總資產的30%,這也符合存貨占流動資產一半的情況。

在確定了以百分率表示的理想資產負債表之後,可以根據具體企業的資產總額建立絕對數的理想資產負債表。然後再將企業報告期的實際資料與之進行比較分析,以判斷財務狀況的優劣。

(2)理想利潤表。

營業稅金及附加75%主營業務利潤25%加:其他業務利潤減:期間費用13%營業利潤12%加:投資收益補貼收入減:營業外收支淨額1%利潤總額11%減:所得稅6%淨利潤5%理想利潤表的百分率是以銷售收入為基礎。一般來說,毛利率因行業而異。周轉快的企業奉行薄利多銷方針,毛利率低;周轉慢的企業毛利率定得比較高。實際上每個行業都有一個自然形成的毛利率水平。在企業自己定價的情況下,毛利率是一種企業政策,而不僅僅是被迫接受的事實。

理想利潤表是假設某公司所在行業的毛利率為25%,則主營業務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為75%。在毛利當中可用於期間費用的約占一半,也可以多算點,按13%,餘下的12%為營業利潤。營業外收支淨額一般不大,並且通常是支出大於收入,故按1%處理。雖然所得稅率為33%,但由於有納稅調整因素,實際稅負在一半左右,故按稅前利潤(11%)的一半多一點來處理。這樣,餘下的稅後利潤為5%。

在確定了以百分比表示的理想利潤表之後,就可以根據企業某期間的主營業務收入數額來編製絕對數額表示的理想利潤表,再與企業的實際利潤表進行比較,以判斷其優劣。

3.會計報表綜合分析

企業會計報表綜合分析是指將相互聯係、相互補充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程序相結合所得出的個別結果,運用一個簡潔的綜合係統予以判斷、融合、平衡、分析並做出概括性的結論,借以衡量一個企業財務管理各方麵活動的綜合績效,判斷其財務狀況的優劣。

會計報表綜合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而財務狀況作為企業財務實力的綜合表現,在許多情況下,很難予以定量揭示,這就給綜合分析造成很大的困難。不進行定量分析,其結論往往主觀性較強,說服力不夠;進行定量分析,又會使分析結論不切合實際,很難具有理想的實際價值。要解決這一矛盾,一方麵有待於財務分析技術方法的改進和補充;另一方麵也依賴於財務狀況理論的突破性進展;另外,在企業財務管理的實際工作中,普遍看中的是某些重要的、單一的財務指標,如流動比率、資產利潤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而對綜合的財務狀況並不重視,也很少進行係統分析。因此,企業會計報表綜合分析是財務分析體係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難度最大的財務分析課題之一。

會計報表綜合分析貴在綜合,它利用各種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將企業財務運行視作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係統,並對之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評價。在綜合分析中,各種會計報表也在相互聯係、相互影響中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信息報告係統。

會計報表綜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運用財務比率分析法,結合定性分析法。然而,運用什麼方法將各個具體比率或者各個具體結論按照一定的原則連貫起來,在相互聯係、相互作用中獲得綜合的財務狀況評價,從理論上講也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工作。

由此可見,財務比率分析法不但是會計報表分析的基本方法,而且也是進行會計報表綜合分析的重要前提。在運用財務比率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計算財務比率所依據的會計報表資料不一定反映企業真實情況。盡管會計報表是按會計準則編製的,它們合乎規範,但不一定反映企業的客觀實際。如:

①報表數據未按通貨膨脹或物價水平調整。

②非流動資產的餘額是按曆史成本減折舊或攤銷計算的,不代表現行成本或變現價值。

③有些項目是主觀估計的,如無形資產攤銷和開辦費攤銷等,這種估計未必正確。

④發生了非常的或偶然的事項。如財產盤盈或壞賬損失等,可能會歪曲本期的淨收益,使之不反映盈利的正常水平。

(2)不同企業可能選擇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使它們的財務比率失去可比性。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會計準則允許使用幾種不同的規則、方法和程序,企業可以選擇。

介於上述兩方麵的原因,我們隻能在限定意義上使用財務比率,不可將其絕對化。這也是在運用財務比率進行報表綜合分析時所必須注意的問題。

如何綜合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廣大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做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並且注意借鑒和學習西方國家在這方麵的豐富經驗和科學方法。

下麵介紹一種會計報表綜合分析的方法:指數分析法。

指數分析法是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便定量判斷企業財務狀況的優劣。在評價財務狀況時,有些指標的作用大一些,另一些指標的作用小一些,其重要程度不同。通過標注各指標的重要性等級,有利於明確各項指標對財務狀況的影響程度,並在此基礎上對財務狀況進行分析。

指數分析法的基本步驟是:

第一步:選定影響企業財務狀況的各項指標。通常情況下,可選擇如下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本利潤率、負債比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利息保障倍數、銷售增長率等。應當注意的是,由於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在選擇評價指標時也應有所不同。總的原則是;凡認為對分析期財務狀況影響較大的指標都應選入。

第二步:根據重要性程度,對各種比率標注重要性係數,並使各係數之和等於1.

第三步:確定各項指標的標準值。如果企業各項財務比率的實際數達到了標準值,便意味著財務狀況最優。

第四步:計算確定企業分析期各項財務比率的實際數值。

第五步:計算出實際比率和標準比率的百分比,即相對比率。

第六步:用相對比率乘以重要性係數,求出各比率的評分(即綜合指數),並求出各比率綜合指數的合計數(即總評分),以此作為對企業財務狀況的評價依據。如果綜合指數合計為1或在1左右變動,則說明企業財務狀況達到了標準要求;如果大於1或小於1,則表明實際財務狀況偏離了標準要求,應進一步分析查找具體原因。

參考書目財務報表的閱讀與分析參考書目

1. 楊誌慧、侯立新編著:《12小時財務報表》,企業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2. 李紅娟、楊君順編著:《廠長經理怎樣看財務報表》,企業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3. 侯立新、鄒偉平編著:《領導幹部怎樣看財務報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4. 李玉周主編:《5分鍾看懂財務報表》,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 李延喜編著:《如何看財務報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6. 章文主編:《小企業會計實務》,藍天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