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是會計核算的最終產品,它是依據日常核算資料編製的,是總括地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內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理財過程的報告文件。
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是人們經常使用的概念,首先讓我們對它們之間的關係作一簡單的區分。
在西方財務會計實務中,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助於使用者進行決策的財務會計信息,主要是通過一係列財務報表提供的。為此,人們自然地把財務報表等同於財務報告。但是,財務報表並不是財務報告唯一的手段,在財務報告中,還應當包括提供使用者決策所需信息的其他手段。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在質和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財務會計所提供信息的形式和內容都有明顯增加。所以,就會計核算係統的最終信息而言,財務報告逐漸代替了傳統的財務報表概念。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發表的“財務報告的目的”中明確提出:“財務報告不僅包括財務報表,而且包括傳遞直接或間接的與會計係統所提供的信息有關的各種信息的其他手段。”在財務會計實務中,財務報表與財務報告相比更側重於財務會計的職能。財務報表作為正式對外提供的規範化信息報告,為了維護使用者利益和穩定資本市場,必須遵守會計準則的約束,無論在報表的形式或內容方麵都有較為嚴格或統一的要求。某些非正式要求的信息,特別是側重於管理會計職能的信息,就不能列入財務報表,而要求通過其他報告手段予以揭示或反映。一般來說,財務報告除了財務報表以外,往往還包括一些附表或補充報告。例如,有關應收票據貼現而存在的或有負債的補充報告,已經發生或預計可能發生的重大財務事項等。
在我國,人們習慣上使用“財務報表”這一概念。我們主張以“財務報表”的形式來表述上述所謂“財務報告”的內容。也就是說,一般意義上我們把“財務報表”與“財務報告”當作無差別概念,而依據慣例采用“財務報表”這一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