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逆臣(三十五)(3 / 3)

對此,陳凱亦是無可奈何。無論他們是愛惜羽毛,還是顧全戰時內閣的聲譽,都不願意與這個東西掛上鉤。哪怕,陳凱明言此法是急事從權,從錢謙益到文安之、從郭之奇到張煌言,這四位仍是清一色的無法接受。

“還是議一下由地方賢達推舉之法吧。”對於直接任命,錢謙益已經徹底喪失了討論下去的欲望。陳凱環顧一周,其餘三人亦是如此,他便也隻得應了下來。

“這地方賢達,竟成,此法可是由你那谘議局來代為推舉?”文安之目光如炬,牢牢地盯在陳凱的麵上,毫不掩飾他此刻的猜忌,與先前就鎖廳試的反對態度完全是判若兩人!

早在籌劃谘議局時,他便已經有了會被這些曆史上的英雄猜忌的覺悟。此刻,陳凱聞言,藏在胸中多時的覺悟當即便是化作了一聲冰冷的笑意:“文閣部此言差矣,谘議局確係我所創,但卻從來不是我陳凱的私人之物!”

文安之是君子,卻不是傻子,甚至在座的另外三位也沒有一個好哄弄的。陳凱自然也沒有想過要蒙騙他們,那樣即是不尊重他們的人品,更是不尊重他們和他自己的智商。

此間文安之的言辭中鋒銳已顯,陳凱亦是針鋒相對,在原則問題上不做絲毫退讓。眼見著又需要和事佬出手了,陳凱卻並沒有給錢謙益那個機會:“郭閣部,可還記得關於谘議局一事,你我二人曾進行過的那一次深談嗎?”

郭之奇自然明白陳凱要說的是什麼,此間亦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重重的點了點頭,表示他對當時的談話內容記憶猶新。

見得如此,陳凱藏在心底的鋒芒再不作絲毫掩飾:“那就煩勞郭閣部代下官向牧翁、文閣部和滄水複述一遍,可否?”

“好吧。”

接下來,郭之奇便向眾人複述了一番陳凱當時的論調——從大明製度崩壞,皇明祖製已經救不了現在的大明,到縱觀曆史,曆次王朝中興實際上都是王朝向士大夫讓渡了部分權利,或是長久以來與士大夫的合作默契遠勝於他們的對手。

這一番話聽下來,眾人總算是明白了為何多年不睦的陳凱和郭之奇二人突然間便實現了合作。原本的,他們還以為是明廷在滿清滅國大軍的巨大威脅之下被迫向陳凱和鄭成功妥協,可現在看來,合作卻是郭之奇心甘情願的,僅僅是因為陳凱所持的理念讓郭之奇看明白了谘議局的本質,以及對於大明的重要性!

“今天剛剛議事時,滄水提過一位張閣老,我私以為是那位張國維張閣老。關於那位張閣老出身的家族,滄水應該有所耳聞吧?”

“竟成所要說的是托塘張氏?”

“正是。”陳凱點了點頭,繼而向眾人解釋道:“托塘張氏與東陽縣的其他五個家族並稱東陽六族,這六個家族在當地勢力極大,曆來知縣赴任,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去拜會六族的要人,以示尊重。地方上但凡有個什麼重大糾紛,也要先行交由六族處理,《大明律》則是實在談不攏才會做出的最後抉擇。東陽縣衙正門左前方有一處名為如泉館的所在,便是當事雙方邀請六族要人處理紛爭的所在。談得妥,便在那裏把糾紛解決了;談不妥,當事雙方出門便可直接進衙門去和《大明律》談。”

“洪武年間,太祖高皇帝屢興大案,並遷富戶豪強於中都鳳陽,以至洪武末年全國富戶銳減至極少的數量,其中更是再無吳興沈家那樣的巨富。但是,人有才智之高下、有人脈之多寡、格局之寬窄、有機緣之好壞、有性情之勤惰,所以沒用多久,貧富差距便再度出現,而且越來越大。大明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國祚,大明的地方官或是主動、或是被動與地方上的有力人士也磨合了兩百多年。雙方的關係處理得好,便是如泉館議事;處理不好,便是五虎亂潮。”

“士紳、大族、豪強在地方上作大,而裏甲製崩壞,這是現實存在的問題,大明卻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處斷,全憑地方官個人發揮,以及一些所謂的慣例。若是承平時也就罷了,現如今韃子在拉攏士大夫上麵不遺餘力,越來越多的原本極力支持大明的士大夫不是倒向了韃子,便是隱居起來做了遺民,大明獲得的支持越來越少,如蘄黃四十八寨那樣的例子在整個大明更可謂是比比皆是。”

“我們要麼承認現實,借助於他們的力量來中興大明;要麼遵循祖製,把所有與韃子有關係的家夥全都肉體消滅掉,最後等著錦衣衛上門來卸磨殺驢。我已經做出了選擇,現在輪到諸君了。”